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丨湖南:法律之“花” 飘香乡村大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嘉伟 贾可 编辑:吴佳俊 2023-10-29 22:35:00
时刻新闻
—分享—

“瞧,我女儿在庭上的表现,多好呐。”在湖南省湘乡市潭市镇黄泥村,村民胡英姿捧着手机,激动地看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在法庭为人辩护,代理案件。“真没想到,有一天能亲眼看着孩子工作,感觉法庭就在家门口,法律就在身边。”

胡英姿大妈能够远程“连线”女儿,靠的正是当地的基层法庭干警下乡普法,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大妈女儿是律师,便主动上门为她演示如何在线观看庭审直播。“刚开始只是远程看热闹,但是现在村里有了法治学校,也有了法律老师给我们讲法律知识,没承想,慢慢地法律还真成了我们母女俩的共同语言。”胡英姿说。

近年来,湖南省司法厅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依法治省的重要内容,不断夯实乡村治理法治基础,增强乡村法律服务供给,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持续增强法治乡村建设生机活力。

近日,记者跟随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一行,探访湖南多个基层镇村,欣喜地看到,湖湘大地上,一曲热烈的法治乡村之歌正在谱成。

文化入心 法治元素融入乡村土壤

清风拂面,阳光和煦,青山环抱下,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乡韵悠悠。走进村中的盛家老屋,数十个孩子正身着角色服装,“上演”一出县太爷审案的戏码,沉浸式地过了一把“判案”瘾。

“没想到村中的老宅子有这么漂亮,更没想到可以在游戏中学到法律知识,法律也不是那么枯燥嘛。”来自长沙县特立小学的一名学生不仅体验了一次“上堂”,还拿到了一本“法治护照”,打卡了散布在村中各处的法治“景点”,成为了一名法律“小”明白人。

金洲村位于长沙县江背镇西南,南滨浏阳河,十里三叉河穿境而过,景色秀美,民风质朴。然而,十多年前,提起金洲村,别人多会摇摇头,一脸愁容,那是一个“提起来都怕”的“问题村”。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集体重大事项公开、利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屋场夜话等方式开展村民自治,金洲村下定决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要通过法治的力量,彻底改变村中的面貌。金洲村党总支书记姜立新向记者介绍,2015年,村里特意在打架斗殴最多的地方修起了法治宣传场馆,此外还重点改造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将法治文化紧密融入乡土文化,村里的面貌这才慢慢发生了改变。

如今,村中拥有近200年历史的老建筑盛家老屋,化身成为法治研学基地皋陶书院。而三年前,由于原住户不愿意搬迁,这里还只是一处破旧老屋。2020年,金洲村成立了“易嗲嗲说事”法治调解品牌,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党员易建华回来担任调解员。

“一开始屋主见了我,一溜烟就跑掉了,我不甘心,先后五次登门拜访,讲感情、谈政策,从中协调,最终为他申请到资金,新建了住宅,这才腾出来老屋。”易建华感慨,乡村振兴,要靠法治先行,更要深入群众,让村民知法学法懂法。

民法典主题广场、宪法长廊、法治营地……现在,村中随处可见的“法治”元素,让金洲村呈现出法治乡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往来游客沉浸式体验“我是小法官”“县衙审案”等课程,更让法治观念浸润人心,薪火相传。

一村一法律顾问 在“家门口”化解矛盾

九月的韶山,秋风吹黄了稻穗,稻田的两侧,宽阔的步行道上游客如织。阵阵解说声从耳机中传来:“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百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如今这里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

随着这几年的红色旅游越来越热,来到韶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办起了民宿、开起了餐馆,好不热闹。然而,“旅游热”的背后,韶山村的村民也添了几笔“烦心事”。

“严律师,快来看看吧,村里的路被拦住了。”一大早,一通电话把见田律师事务所律师严永吵醒,一接通韶山村村民便向他倒“苦水”,村里的路被一户人家堵住了,车辆没法通行。作为一名律师,能和村民如此熟络,是因为严永还有一个新身份——韶山村法律顾问。

严永赶忙赶到争议地点,却发现受委屈的是“拦路人”。原来,这条路原本是村民沈建明独自出钱修的进户路,其他村民既没有参与修建,也没有出资。随着村中旅游产业的兴旺,原本恬静的道路如今热闹起来,车走得多了,沈建明心中犯起了嘀咕,自己好不容易修好了路,现在还要承担道路的养护责任,这个坎在心里过不去了。

“村民利益无小事。”看到过路人和修路人之间“剑拔弩张”,严永立马做起了两头工作。一方面,他劝过路人理解修路人,“修条路不容易哩,也算是服务了大家”。另一方面,他赶忙安慰修路人,并安排好后续养护等事宜,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消除了矛盾。

“村里人法律经验少,常与外地人建立了经济联系,却忽视了合同风险,吃了哑巴亏。”严永告诉记者,农村兴旺了,经济关系变得复杂,纠纷也多了起来,村民更需要法律顾问。

2018年,韶山市司法局开始推动“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顾问逐渐成为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韶山市已经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助力。

普法“牵手”非遗 为法治建设护航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来到一个田园乡村――踏虎村。艳阳火辣辣地照射着乡间的一切,我们背起行囊前往非遗文化‘踏虎凿花’传承人黄永红大师家中……”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踏虎村研学归来,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学生唐相宜深情写下自己难得的乡村体验。

踏虎凿花是泸溪县踏虎村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有着近140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如今,泸溪踏虎凿花不再隐藏于深山苗寨,而是与法律相结合,凿画出一件件法治产品,为法治乡村护航。

踏虎凿花的传承人们,用一把把凿刀,一方方蜡盘,守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记忆”,并不断融入法治元素,在作品创作中“画法”“做法”“用法”,在非遗授课中“讲法”“释法”,在作品展览中“赏法”“学法”,紧扣时事热点和教育主题内涵,让法治内容和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

“以凿画的形式来普法,难点不仅是创造,更在传播。所以,每当非遗爱好者来我这里进行非遗文化体验时,我都会把自己的普法作品展示给他们看,同时,我还带着自己的非遗作品走进了学校,借助非遗这一形式,让普法工作覆盖地更广、更深。”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李铁骑说道。

“法治思想融入课堂,就是要让娃娃们知道,法就在每个人心中。”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杨志祥介绍,学校在手工制作、校园剧等多个课程中都融入了法治教育元素,鼓励学生创作法治作品,让他们在欣赏民族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法治的价值。

目前,湘西州纠纷化解率达到100%、化解成功率达98%,全州累计创作法治文艺节目100余个,开展法治文艺巡演410次,法治已经成为推动湘西地区民族大团结、社会大稳定、经济大发展的鲜亮底色。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嘉伟 贾可

编辑:吴佳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