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株洲报道
凌晨2点,株洲荷塘区的街头仍有灯未眠。
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司机钟师傅的声音发着抖:“警察同志,他喝多了,骂人,还吐得厉害,快喘不过气了。”
警灯一闪,夜色被切开。民警俯下身,小心托住醉酒乘客的头,一边呼叫支援,一边快速判断风险。过去,他们或许会将人带回所内,安置在临时留置室,民警整夜守着,既担心呕吐窒息,也怕突发疾病。
如今,处理流程已变。十分钟后,醉酒男子被送进“医警联动醒酒治疗室”,监护仪亮起,医生和民警并肩忙碌,稳定呼吸、清理呕吐物、调整体位。
“这口气稳住了。”医生说。
那一刻,值班民警杨俊平暗暗松了口气——守护人命的夜,比抓捕更考验心。
荷塘公安分局与株洲市人民医院共同打造“医警联动醒酒治疗室”。
法治的温度从这里开始
这间看似普通的房间,是荷塘公安分局与株洲市人民医院共同打造的“医警联动醒酒治疗室”。
它的诞生,源于一连串让人揪心的经历。过去几年,醉酒警情高发:有在派出所呕吐昏厥的,有在醒来后情绪失控的。每一次意外,都让民警夜不能寐——执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我们发现,传统模式下,醉酒人员既是治安隐患,也是一种生命风险。医警联动,是让执法和救治之间不再有空档。”荷塘公安分局负责人说。
自8月启用以来,醒酒室已处置多起醉酒警情,所有人员均得到安全救治、无一例意外。它不仅是一道生命防线,也成为文明执法的象征。
在这里,公安机关的权力,不再只是“管控”,更是一种“守护”。

民警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录指纹。
把每一次执法都做成“民心工程”
“为谁执法、为何执法、如何执法”,是荷塘公安常挂嘴边的“三问”。他们认为,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和人民生活的脉搏相连的细活。
在荷塘区,这种理念延伸进每个角落:
在茨菇塘街道,753名“楼栋长”成了矛盾调解的“前哨”,小事不出楼,大事不上交。民警和楼栋长并肩走访、聊天、劝解,社区纠纷下降70%以上。
金山派出所,一名快递员上报异常包裹,民警迅速止付39万元、拦下40克黄金,挽回被骗老人损失;
明照派出所,百万元错发货物在民警多次释法后完璧归赵,企业送来锦旗,写着“警徽闪耀,速破危机”。
荷塘公安分局党委提出,“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每一起警情中被看见。”
他们不仅“破大案”,更在“小事里见法度,在细节里显温度”。

民警上门为老人办证。
让制度照进现实,法治有光可循
荷塘公安的成绩单,并不只写在奖牌上。
他们连续六年拿下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优秀,入选“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全国依法治理先进单位”,荷塘区也连续十五年守住“平安县”的荣誉。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套可复制、能延伸的“法治公安密码”:他们用制度立起执法监督的“阳光天窗”,创新检警协作机制,让案件“案不漏人、罪不漏证”;制度上,他们把监督晒在阳光下,从接处警到办结案件,层层有据可查;监督上,让群众来打分,案件结果不止讲程序,也讲公心;整治上,发现问题就改,久拖不决、选择性执法都成了“零容忍”对象。
荷塘公安在干的,是让“法治”从纸面落进每一场现场的呼吸里。
夜深了,醒酒室的灯仍亮着。
“平安荷塘”,不只是口号。它是一座城市在法治之下的安定呼吸,是民警与群众之间的互信与体谅,是那句看似平常的问候——“别怕,我们就在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法治的阳光洒在“荷塘月色”上,人们终于明白:守护平安,从不是一场孤独的执法,而是一场有温度的同行。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韩洋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