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法网讯(通讯员 龚静 王远珊)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侗族人口占比77.9%,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特色使得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
近年来,通道县以“深融民俗、深化协同、深耕调解”为核心,通过深挖民俗文化治理智慧、健全省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调解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基层特点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侗乡绘就婚姻和谐、家庭和睦的新图景。
“俗法”相融 夯实调解法理之“基”
通道县深挖民俗文化治理智慧,将“俗理”与“法理”相融合,将对法律的认同转化为化解矛盾的内生动力,让婚姻家庭调解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该县依托“鼓楼讲堂”“萨坛宣讲”“款坪讲款”等侗族传统公共空间,创新“侗汉双语普法”模式,针对侗乡群众“听不来普通话、记不住硬条文”的痛点,吸纳寨佬、心理咨询师等力量,组建“侗汉双语+法律专业”复合型调解队伍,把“婚姻家庭编”讲成“夫妻同心像款约里的‘鼓楼立柱’”,将侗族千年“款约”制度中“和合礼让”精髓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深度融合,让当事人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厘清矛盾症结,打通侗乡普法“最后一公里”。

县妇联与法院联合开展法治教育
近年来,通道县妇联会同各部门,积极利用侗族“月也”文化习俗,在鼓楼集会中设置“法治茶话会”,组织群众边喝油茶边聊家事,2025年共收集矛盾线索360条,化解潜在纠纷297起。此外,县妇联组建“法治芦笙队”,在传统芦笙节中嵌入法律知识问答、山歌对唱等环节,创新“吹芦笙学法律”特色品牌。针对僵持不下的婚姻家庭矛盾,巧用侗族“合拢宴”“坐夜谈心”等民俗场景,将调解现场搬到侗寨鼓楼、农家院落。调解员与当事人拉家常、话亲情,用“一句侗语暖人心、一杯米酒化干戈”的方式,化解夫妻隔阂、婆媳矛盾,使纠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化解。

“款坪讲款”进行侗汉双语普法
通道县在鼓楼设立“四碗油茶解纷角”,邀请“歌师”现场弹唱《侗乡婚育新风尚》《宁暗乃赖齐对夫》等侗族大歌,以歌叙理、以理服人。运用“月也”“坐妹”习俗,在琵琶歌伴奏下,使“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团结是家庭的根基”等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当事人珍惜家庭情谊,从“要我和”转变为“我要和”。此外,该县创新设立‘侗锦织情’工作坊,邀请纠纷夫妻共同编织象征和解的“同心锦”。在丝线穿梭的协作中,引导双方平复情绪、敞开心扉,通过指尖互动回忆相处温情、化解隔阂分歧,在传统技艺的浸润里修复情感、重拾信任。让文化赋能婚姻调解。该县还将《反家庭暴力法》等法规融入生活化剧情,创编《婚姻新办》《家庭风波》等系列侗戏。今年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各村寨开展巡演170余场,以生动演绎替代生硬说教,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入脑入心。
“四联破壁” 成就跨域调解之“能”
针对接边地区婚姻纠纷跨区跨界、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湘桂黔接边乡镇“四联共治”协作机制,即“党建联盟促善治、平安联创促和谐、文化联心促团结、发展联动促民富”,共同打造接边地区平安建设共同体。

“鼓楼讲堂”促矛盾纠纷化解
通道县联合广西龙胜、贵州黎平接壤乡镇妇联,成立省际接边妇女联合调解委员会。该委员会吸纳三地司法、法院、公安等部门女干部及民间调解员,组建117支跨界调解小分队,通过明确分工职责,实现“一地求助、三地响应”的快速联动。委员会定期召开联调工作会,统一接边地区婚姻纠纷调解标准与流程,并常态化开展“婚姻法治进侗寨”联合宣传活动,以“侗语普法小课堂”“跨省联合咨询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
同时,组织接边地区村(居)网格员、调解员对边界村寨的留守妇女婚姻矛盾、跨省再婚家庭纠纷、家庭暴力隐患等重点问题进行常态化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风险点,第一时间组建“接边调解小分队”上门调处;对复杂疑难纠纷,启动三省联合研判机制,制定化解方案,共同调处。
该县还建立了“省际家庭台账”制度,依托村级妇联信息员,对三地通婚家庭、留守家庭等重点对象进行动态排查,详细记录家庭关系、矛盾隐患等情况。并运用微信工作群实时共享跨界婚姻纠纷线索,实现“隐患第一时间发现、信息第一时间同步、苗头第一时间介入”,2023年以来,已提前预警并化解跨界矛盾5起。

送戏下乡传唱“婚育新风”
对跨界婚姻纠纷实行“首接负责、联合处置”,由纠纷发生地妇联牵头,联合涉及地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为建强联调平台,通道县联合接边乡镇、村(居)共同成立了“湘黔桂省际婚姻家庭矛盾联调中心”,并建立“信息互通、案件互移、结果互认、责任共担”机制。对跨省婚姻矛盾纠纷实行“一地受理、两地联动、同步调处”,有效避免了当事人“多头跑、反复找”。
来源:湖南普法网
编辑:王媛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