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五普法·湖南实践|常德:深耕法治沃土 守护沅澧安澜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孙婧紫 2025-11-26 13:10:5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深的民心工程。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湖南各级各部门紧扣依法治省总体部署,推动普法工作向精准化、常态化、社会化迈进。从乡村到社区,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网络,一场场生动的法治实践正润物无声。

11月25日起,湖南省司法厅联合红网推出专题《八五普法·湖南实践》,陆续刊发省直厅局和各市州的普法综述报道,展现五年来普法工作的创新探索与鲜活故事,记录法治湖南建设的坚实步伐。

微信图片_20251125114931_818_53.jpg

常德市桃源县法治文化公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常德报道

在常德举行的第十届中小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主题比赛上,一个孩子举着演讲稿,用认真而坚定的语气说:“爸爸妈妈不能随便翻看我的日记,这是宪法赋予我的隐私权。”

台下的笑声与掌声交织,那一刻,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孩子心里第一次清晰亮起的“边界”。

这样的瞬间,是常德“八五”普法最真实的缩影。

自2021年以来,这座沅澧河畔的城市把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视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把普法的触角延展到治理的每一条脉络——从顶层制度到学校课堂,从乡村院坝到企业车间,从行政执法到网络空间,法治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城市的底盘愈发稳固。

微信图片_20251125114930_817_53.jpg

常德市地方性法规规章知识抢答赛(总决赛)现场。

法治的种子,悄悄在城市土壤里发芽

常德推进普法,是从清晰的顶层设计开始的,但最终落点却在城市每一个看似普通的角落。

常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八五”普法启动会议,把普法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年度财政预算。常德市“八五”普法规划明确全市普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重点方向,党政主要负责人担起“第一责任”,普法从制度落到行动,成为城市运行的一部分。

市司法局在这套体系中承担关键牵引。每年下达普法工作要点,指导51家市直和驻常单位制定责任清单,“谁执法谁普法”不再停留在原则,而是成为日常行为。随着制度不断落地,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法格局逐渐成形。

在理念层面,常德把理论学习作为普法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市委党校课程。湖南文理学院建成全省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干部、学生、律师、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学习,让理论真正成为治理的支撑。

宪法与民法典宣传也不断拓宽外延。

“12·4”宪法日游园会、法治文艺演出、书画展等活动持续创新,五年来宪法主题活动累计开展2100余场;民法典案例巡展、全国法治微小说征文大奖赛让法律以亲近、可感的方式抵达更多人群。

在经济发展现场,法治成为服务企业、稳住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三官联项目·万警联万企”、知识产权培训、企业法治体检、扫黑除恶普法等活动覆盖经营主体3000余家,提供法律咨询5200余次,让法治在稳定预期、保障发展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51125114933_820_53.jpg

常德市2025年“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暨普法骨干培训班开班。

微信图片_20251125114932_819_53.jpg

创排常德本土特色法治文化节目《天上不会掉馅饼》。

法治的枝叶,沿着人群一层层伸展开

常德的普法体系不是割裂式推进,而是顺着“从关键少数到未来多数”的脉络向前延展,让法治意识在不同人群中接续生长。

在领导干部层面,法治被嵌入履职全过程。应知应会清单让“必须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会前学法”“任前考法”“年度述法”等制度贯穿日常管理和干部选拔,“不考不任”逐渐成为共识。法治意识由此从源头注入治理逻辑。

国家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队伍的学法用法更注重专业化、岗位化。全市围绕不同职责推进分众分类学法考法,累计50万余人次通过相关考试;市县两级行政执法人员法治轮训超过2万人次,治理一线的稳与准,正是在这种持续训练中形成。

青少年法治教育则被视为一项“长线工程”。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到100%,在全省首届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和“学宪法讲宪法”情景剧比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青少年普法讲师团累计开展讲座近3000场,“开学第一课”“我和家长学法律”等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规则、理解权利,也在理解社会。

这些变化不喧嚣,却在不同人群中持续发酵,让法治的根基一步步扎得更稳。

微信图片_20251125114936_821_53.jpg

常德市司法局在常德河街举办“宪法宣传周”法治游园会活动。

法治的花朵,在生活的风里开了又开

常德的法治之所以扎得深,是因为它被放进了生活的纹理里。

在城市街巷,法治以一种“顺手可见”的方式出现——广场长廊里的普法漫画、社区里的法治图书角、散步路径上的法治公园……法律不是被宣传出来的,而是在生活动线上被看见、被停留、被记住。

文化让法律有了更柔软的入口。丝弦、花鼓戏、荆河戏、三棒鼓等非遗艺术把法律写进唱腔、讲进故事;《破镜重圆》《十讲法治》等作品走进乡镇礼堂与社区舞台,群众在戏文里听懂法律的分寸。

本地红色法学家的故事,也在常德的新一代中重新生长。《宪法里的常德故事》《党史里的法治史》读本在学校、社区流转,陈瑾昆的名字第一次进入许多孩子的视野,法治精神因“有人、有事、有情”而被记住。

乡村治理的变化更为直观。2264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近9000名“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化解矛盾的重要力量;400余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生参与“送法下乡”,普法触达群众超过500万人,法律在院坝、祠堂、地头“被听见、被依靠”。

企业也在法治中走得更稳。涉企“白名单”、柔性执法、轻微违法不罚轻罚制度,让企业实际感受到“法律是托底发展的,而不是束缚发展的”。

网络空间也因法治而更加清朗。“清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违法违规网站关停、账号封禁、有害信息清理,使网络环境更加有序。

法治在常德,不靠强行灌输,而是借着文化的力量、乡村的土壤、网络的传播,在城市的日夜里慢慢生长。

五年来,常德法治宣传教育稳中有进、多点开花——从全国“八五”普法中期通报表扬,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成效扎实、路径可复用。

展望未来,这座沅澧之城将继续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普法品牌打造、全民法治素养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建设现代化新常德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孙婧紫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85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