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赋能里的“芙蓉样本”——长沙市芙蓉区探索社区矫正新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许蘩 2025-10-23 15:07:4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jpg

从2010年全面启动,到2020年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芙蓉区探索出一条“数字法治、智慧司法”的创新之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每天清晨,长沙市芙蓉区社区矫正中心的大门准时开启。社区矫正对象陆续走进来,站在摄像头前,无需言语,系统已在后台完成比对,自动签到。流程被压缩至几秒,情绪也随之变得轻巧——过去那种站在窗口前报到的拘谨,似乎悄然退场了。

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却不止于技术本身。自2010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芙蓉区一路摸索、迭代,制度在调整,流程在重构,从“管得住”到“矫得好”,从“防出错”到“促回归”。

社区矫正不是简单的监管,更是一场深度的陪伴与重塑。十余年里,芙蓉区的实践正在回应:怎样把制度落在细节里,把技术用在人心上。

图片2.jpg

VR体验室用沉浸式教育替代说教。

从基础建起,用技术织密“可感的监管”

芙蓉区委、区政府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十余年里不断探索。202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成立区、街道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和区社区矫正管理局,逐步形成制度完备、分工明确的治理格局。

如果说过去的社区矫正更侧重“人盯人”,如今的芙蓉,则正在用“人 + 数据”的方式重新定义监管。

依托湖南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芙蓉区构建起覆盖社区矫正全流程的数字化体系:从“矫务通”的业务审批到“协矫通”的分级联动,再到“在矫通”的对象端自主管理,“三通系统”将各级社区矫正力量有机编织,构建起移动互联、智能管控、精准研判的工作格局。

在社区矫正中心,600平方米扩容改造后,“三区十室一中心”布局科学落地:VR体验室用沉浸式教育替代说教,心理CT让风险预警具象化,远程探视室打通亲情最后一公里。

而这些设备、平台,并非“堆砌式建设”,而是穿插在每日工作的经络里。工作人员在8小时内调取监管轨迹、开展现场走访,8小时外依托APP实时审批、远程提示,让管理“不落空档”。

“人在网上管、执法网上走、结果网上评”,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机制的重构。2024年,芙蓉区完成信息化核查30万人次,违法违规警告、训诫、收监均依法有据,实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治理”的跃升。

图片3.jpg

梅某桓在司法所的鼓励下,开起了“网络直播带货”,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他还特意送来锦旗,感谢这份“宽严相济”的守护。

从一人着眼,用个案映照“真实的改变”

如果说技术是冰冷的,那么社区矫正的过程,真正见证的是人心的转变。

在芙蓉的社区矫正体系中,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一个动态变量。他们或身陷困境、或尚未成熟、或心存侥幸——但最终,都必须面对同一个课题:如何与社会重新建立连接。

因突发意外导致四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的梅某桓,2012年,因涉毒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法院决定对其暂予监外执行,由芙蓉区司法局对其依法实施社区矫正。入矫初期,他对未来充满抵触和绝望,系统甚至预警为“高风险”。工作人员没有放任不管,而是紧急启动心理CT测评,联合心理医院远程会诊,为他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司法所定期上门走访,心理小组持续辅导,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几年后,梅某桓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改善生活条件,多次拒绝违法诱惑,法治意识逐渐增强。他还特意送来锦旗,感谢这份“宽严相济”的守护。

如果说梅某桓的故事,体现的是“绝境中的重建”,那么陈某秋的经历,则是一场“偏航少年的纠偏”。因抢劫获刑缓刑,陈某秋在社区矫正初期屡次违反规定,电子腕带、训诫谈话成为必须手段。但司法所并未停留在硬性管控,而是引导其重建父子关系,疏通其情绪积压。针对他爱好厨艺、期待学习技能的愿望,工作人员为其购书推荐课程,最终助其重返校园,在新的路径上重新起步。

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并不都那么“隐蔽”,也可能是一次突如其来的违规。2025年7月,黄某强未经审批擅自前往浏阳,本以为可以戴口罩躲避监管,却被公安“天网”抓拍,系统及时推送预警。面对证据,他先是否认、后认错,司法所依法处理后,他的态度出现实质性转变,至今未再出现违规。

三个案例,三个侧影,映照出芙蓉社矫在“管得住”之外,正在完成“矫得好”的更高跃升。

图片4.jpg

目前,芙蓉区已经接待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6000余人次前来观摩交流。

从一隅出发,让经验走向“全国可复制”

从2010年起步,到如今成为全国典型,芙蓉区的探索不仅是地方经验,更是全国推广的“芙蓉样本”。

走进社区矫正中心,VR体验室里社区矫正对象沉浸式学习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室里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让人眼眶泛红,远程探视室里隔着屏幕的对话重建家庭联系。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说明“社区矫正不是冷冰冰的处罚,而是一次重建希望的机会”。

在数字化浪潮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芙蓉区的探索,已不仅属于长沙,更属于全国。

2021年,芙蓉区以全国最高分通过司法部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现场验收;2022年,其经验写入《湖南司法简报》;2024年,获评“全国社区矫正先进集体”;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被省司法厅评为先进单位;2025年,又接连获得中央及省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短短几年,芙蓉区已经接待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6000余人次前来观摩交流。

回到那台“无感签到”的摄像头——它捕捉的,不只是一个个走进大厅的身影,更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数字赋能下的芙蓉社矫,让监管更严谨,让教育更科学,也让帮扶更有温度。

社区矫正的,是人,更是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许蘩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38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