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康(右二)和同事收到锦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益阳报道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捎来洞庭湖的潮湿,也捎来了思念。
2019年2月16日,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在湖南省赤山监狱传开:政治处副主任张维康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大家,年仅50岁。
这位在监狱系统默默耕耘近30年的老警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时间回溯到2018年11月22日深夜11点15分,刚刚完成监管区督察任务的张维康,正在休息室梳理督察情况,准备接下来的零点督察工作。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平日里生龙活虎的汉子会突然扑倒在桌前——突发脑溢血。经过84天与死神的顽强抗争,这位忠诚的监狱人民警察最终还是离开了。
忠诚: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
1969年12月,张维康出生在长沙望城一个普通家庭。1999年12月成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2001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2017年夏天,洞庭湖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赤山监狱要组建一支50人的突击队24小时处险抢险。时任政治处副主任的张维康主动请缨:“刘监,这个队长就由我来当吧!”
他带领青年警察成立临时党支部,面对汹涌的洪水,他带领队员们立下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连续奋战数日,筑起了一道道防洪子堤。
走上领导岗位后,张维康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为推进监狱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他常常和同事们一起搬桌子、复印装订培训资料、调试音响设备。
同事劝他这些细活不用亲自干,他却说:“再细的活,也要当事业干。我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多干。”
担当: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
在政治处工作期间,张维康分管警务督察工作。这个“得罪人”“不讨好”的差事,他却干得格外认真。
“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他的工作准则。他常对负责考核的同事说:“如果有人来说情,就让他们直接找我。考核标准放低了,警务督察就失去了意义。”
一个雨天,他的连襟刘某进监区迟到了10分钟。面对求情,张维康头都没抬:“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最终,刘某还是被通报批评。
正是这种铁面无私的作风,让赤山监狱的警风警纪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在法制科任科长的两年里,张维康依法处理了多起信访事件。其中一起职工追讨事故赔偿的上访案件已经积压十年,他却毅然重新调查。非法律专业出身的他,硬是啃下了数本法律书籍,多次走访了解案情,自掏路费陪当事人往返法院。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当事人终于拿到了赔偿款,专程送来“敬业守正、为民解忧”的锦旗。
奉献:用生命浇铸事业丰碑
2000年,刚到监区工作的张维康面临监狱转型的巨大压力。他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办公室,有时甚至和衣而睡。通过反复调研论证,他探索出了一套既能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又能培养其就业技能的新模式。
张维康和家人在一起。
担任监区长后,张维康带领监区警察坚守奉献,带头参加各类培训和技能比武。无数个夜晚和休息日,他都在服刑人员改造现场调研,翻阅资料寻找制约监区发展的“症结点”。他制定的多项教育改造方案,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在他的带领下,监区持续安全稳定,近500名入狱之初不认罪悔罪的服刑人员顺利完成改造,走向新生。
清廉: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在监区工作时,张维康十分关心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他常常自掏腰包,为出狱的服刑人员出路费。他住院期间,许多曾经的改造对象前来探望。
刑满释放人员蔡某回忆,服刑期间张维康鼓励他学习计算机编程,还为他购买自学书籍。如今,蔡某不仅学会了编程,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在七监区,张维康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不要试图和我攀关系,好好改造就是我的‘关系户’。”
张维康走了,但他用生命诠释的忠诚、担当、奉献、清廉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赤山监狱。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正如他生前所说:“只要我还有可以付出的,我就会无悔地献出我的全部。”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