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依法治省办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邓昌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长沙报道
他是一名从永州农村走出去的法学学子,也是一名在法治一线耕耘十余年的司法行政人。他拥有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却总说自己努力做一名“法律工匠”;他从律师转行为公务员,从基层执法岗位走向省级法治建设统筹协调岗位,始终秉持着一个朴素的信念:用所学推动法治进步,用实干服务人民群众。
他是邓昌学,现任湖南省委依法治省办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近日,记者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聆听他如何“坚守法治初心,当好法治先锋”的心路历程。
从“服务一人”到“服务社会”:律师到公务员的转身
2009年,邓昌学从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毕业。面对继续读研还是投身实践的选择,他选择了后者。“在学校三年,不如在律所三年积累实战经验。”于是,他留在上海成为一名律师。
然而,律师生涯让他看到了法治现实的另一面:“为当事人权益斗争固然有意义,但终究是‘服务一人’而已。”“学法律的人,追求的是公平正义。能不能用所学改变更大的环境?”
2012年回到湖南后,邓昌学考入长沙市人社局,先后从事帮农民工讨薪、做工伤认定。这段经历让他更直接地接触到基层群众的疾苦,也让他意识到:“大智立法,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能否真正惠及普通人,能否真正落到实处。”
从“小窗口”到“大系统”:信息化推动法治流程再造
在工作期间,邓昌学看到了群众办事难的现实,也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流程标准化、透明化?”他与处室领导一拍即合,牵头起草了工伤认定信息化建设方案,并参与了整个工伤认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推动“一次提交、一次反馈、全程透明”的线上办理模式。“让群众少跑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一尝试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信息技术赋能法治的潜力,也让他认识到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法治环境提升的效率。
“法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办事窗口、每一次执法行为中。” 邓昌学说。
从“务实”到“务虚”:省级平台的法治统筹与先锋使命
2016年,邓昌学通过遴选进入省司法厅(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从具体执法岗位转向参与法治建设统筹协调工作。
“在省级层面,你推动的不再是某个案件、某个窗口,而是全省的法治环境。”他先后在依法行政指导处、法治调研与督察处、省委依法治省办秘书处等多个岗位,参与了法治政府建设、法治调研、法治督察、省政府年度立法计划编制、筹备省委依法治省委会议、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起草等多项工作。
其中,2024年他参与了由省委依法治省办牵头开展的罚没收入有关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今年他又参与了“三率”(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一审行政案件败诉率、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的调研,推动出台了优化“三率”的三年行动方案。
“我们要做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入基层、对比外省,让每一项制度设计都有实据、能落地。”
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总结,邓昌学撰写的《新时代行政执法与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探析》《以法治督察现代化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现代化探析》先后被《中国司法》《中国法治》刊发,后者还在司法部网站上进行推介。
“法治先锋,不是口号,而是责任。” 邓昌学这样理解自己的角色:“你要有工匠精神,更要有法治信仰。只有信仰,才能支撑你在艰难时仍选择坚守。”
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认为:“学习法律,无论选择从事何种职业,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认同法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并愿意为之付出。”
从律师到公务员,从窗口单位到省司法厅,邓昌学用十余年时间,诠释了一名法律人如何从“服务一人”走向“服务万人”,从“解决一事”到“推动一制”。
他说:“法治之路很长,但每一点小的进步,都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王媛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