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左)与群众进行交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刘晓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这些年走过的路。
他是桑植县洪家关司法所所长,在基层司法所一干就是20年。调解纠纷、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听起来琐碎,却是他每天的生活。走村入户,迎着山风,他把自己活成了咬定青山的“一棵松”。
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洪家关山多路远,矛盾复杂。刘晓东琢磨出一套“321”机制:三级调解、两级负责、一体联动。听起来是制度,其实是人盯人,把麻烦事提前化解。
今年7月,一场施工事故,十几个人围堵医院走廊,气氛剑拔弩张。刘晓东赶到,反复释法明理,连夜劝谈。最终,双方达成ICU医药费分担协议,冲突消散在深夜。
类似的事,他经历过太多。高速施工坠物伤人、工程阻工……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把火苗扑灭在萌芽状态。
两年间,洪家关司法所指导和参与调解纠纷527件,成功率98%。12件可能演变成刑事的案件,被他拦了下来。群众说:“刘所长在,就不能让事闹大。”
红色土地上的法治图景
桑植是红色的。贺龙元帅故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随处可见的纪念碑和旧居。
刘晓东心想:红色资源,不只是纪念,也能成为今天的法治课堂。
于是,他牵头建起了红色法治文化展廊,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法律实践展现出来——“打土豪、分田地”的历史场景,苏区立法的文献资料。历史的火焰,被他一点点“翻译”成群众看得懂的法治故事。
如今,桑植县已经有了“1+2+3+N”的红色法治文化集群。梅家山、桥自弯……12处红色法治文化点星罗棋布。游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法律意识。红色基因和法治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生长。
让百姓感受法律的温度
“不能让百姓觉得法律离他们很远。”刘晓东常说。
他代理过19户农民土地租金案,帮大家追回12万元。刑满释放人员务工被欠薪,他电话打到安徽,协调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拿回了应得的工资。最让人难忘的,是2018年的那起传销致死案。
两位失子老人,从桑植到福建福州讨公道。10个被告,赔偿款遥遥无期。老人们疲惫、无助。刘晓东决定陪到底。
他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庭下又反复协调被告人家属,甚至远赴浙江淳安为老人领回赔偿款。五年奔波,跨越三省,行程上万公里。最后,老人拿回了30多万元。如今,在老人的抚养下,孙子现已大学毕业,并在东莞就业。
“龚伯,如果是为了你的辛苦费,我才不会跑这么远。”那天,他婉拒老人塞过来的几百块钱。话很普通,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有人说,他是“和事佬”;有人说,他是“宣传员”;更多人说,他是法治“守护人”。
刘晓东自己却只说:“我就是基层司法所的普通一员。”
他走在乡间小路上的身影,被汗水浸透过无数次。那些调解桌旁的争执声、红色法治宣传的讲解声、老百姓一声声的“谢谢”,拼在一起,就是他20年的答卷。
这份答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悉心为民解纷的执着,也有传递法治温暖的初心。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王媛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