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韩洋 娄底报道
在冷水江市司法局,有一位带着军人底色的“调解能手”——李灿瑜。15年军旅生涯,他是雷厉风行的“领头雁”,18年司法行政工作,他化身和风细雨的“解纷人”。从“战场”到“调解场”,从基层工作股到党建、办公室岗位,他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执着,在司法行政一线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为民答卷。
冷水江市司法局办公室副主任李灿瑜。
破茧转型:1.5米书籍垒起的“解纷底气”
2006年,刚从部队转业到冷水江市司法局的李灿瑜,面对调解工作一度“手足无措”。“满脑子都是军事技能,对法律法规、调解技巧一窍不通。”为尽快胜任岗位,他给自己立下“硬目标”:三个月找到工作节奏,一年能独立调解纠纷。
“调解要让群众信服,自己得先有‘真功夫’。”那段时间,他把所有碎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上下班路上背法条,双休日泡在新华书店选书,节假日在家研读《人民调解》杂志。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全国优秀调解员、单位老同事请教;碰到具体纠纷,就带着问题“靶向啃书”。
2021年家中装修时,他将多年研读的法律法规与调解技能书籍摞起,竟达1.5米高。这些书不是摆设,而是他破解难题的“金钥匙”——2个月能独立起草股室材料,半年可从容接待当事人,连战友、同学也常上门咨询法律问题。这1.5米的高度,正是他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见证。
攻坚破局:实干拼出的“调解专家”
“调解不是‘和稀泥’,找准根源才能化解矛盾。”2009年冷水江市推行“三调联动”机制后,李灿瑜参与检察院刑事和解调处工作,50余起案件近乎“件件成功”,其中一起10年积怨的邻里纠纷,更成为全局公认的“调解范本”。
这起纠纷中,两户人家因宅基地问题争吵十余年,村、镇、国土部门及律师多次介入协调均无果,最终引发肢体冲突。接案后,李灿瑜放弃“速战速决”,反复上门走访,将矛盾抽丝剥茧:厘清宅基地权属、讲解法律后果、疏导对立情绪、协商赔偿方案,最终从根源上解开双方心结。连参与案件的检察官都感慨:“这起纠纷你都能调解成,不愧是‘调解专家’!”
在基层工作股的16年间,他主持或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0余件,为群众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800万元,“调解专家”的称号在实干中愈发响亮。
岗位轮换:本色不改的“初心践行者”
2021年,因工作需要,李灿瑜轮岗至党建办任专干,兼做纪检监察工作。凭借部队任政治指导员时的党建经验,他主动向市委组织部请教,快速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发展等业务,撰写的党建汇报材料获组织部负责人称赞:“写得真好!”
2023年,李灿瑜调整至办公室任副主任,主要负责收文发文、机要文电处理等工作,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细致,主动向前任学习,确保文件流转零延误、工作零差错。办公室是全局工作的枢纽,承担着协调各方的桥梁作用,每日匆忙奔走的身影、一个个沟通协调的电话、办公桌上一沓沓的文件,都记录着他在工作岗位上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点滴付出。
十八载司法路,从调解现场的耐心疏导,到党建工作的细致耕耘,再到办公室的默默坚守,李灿瑜始终以军人的忠诚与担当,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先后获评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岗位标兵,冷水江市政法工作、维稳工作、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冷水江市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党员,3次被冷水江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不管在哪个岗位,能为群众解难题、为社会添和谐,就是我最大的价值。”这朴实话语的背后,正是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最真挚的为民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韩洋
编辑:孙婧紫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