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左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从手握钢枪守卫疆土,到执起法律捍卫民权,益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陈志伟,将战场从边防哨所转移到了司法为民的一线。
身份虽变,“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却从未褪色。多年来,他将军营淬炼出的严谨作风与高效执行力,深深融入“为百姓说话、为弱者撑腰”的法援事业,在基层岗位上默默书写着退役军人的担当。
重大矛盾前线,他是依法纾解的“稳定器”
当某非法集资案爆发,群体来访集中、情绪激动、情况复杂时,陈志伟展现出军人本色。
他迅速带领团队,主动配合信访部门启动联合接访机制。面对焦急的群众,他耐心倾听,对提出的每一个法律问题都给予清晰、详尽的解答。
更关键的是,他对符合法律援助受理条件的诉求,果断当场立案受理,绝不拖延。立案后,他精心组织援助律师团队,为维权群众提供从事实梳理、法律分析到诉讼策略指导的全程专业法律服务。
正是通过这种依法介入、精准指引解决路径的方式,有效安抚了现场情绪,为信访部门后续的稳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这种“快速响应、依法介入、全程服务”的实战模式,经过此役检验,已成为益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应对重大、复杂信访问题的有效机制和宝贵经验。
复杂维权战场,他是高效破题的“攻坚手”
2017年,一批民间纠纷集中爆发,社会影响广泛,群众维权诉求迫切。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求助者,陈志伟带领中心工作人员,以极大的耐心和责任感,逐一接待、登记每一位来访群众的申请。他深知案情复杂,要求团队细致深入地了解每一起纠纷的背景和细节。
同时,他高效组织援助律师力量,为受援人提供专业的诉讼指导。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陈志伟发挥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多次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审理法院以及承办律师团队进行深入沟通,积极协调解决案件推进中的难点堵点。
他严格要求援助律师团队,必须紧紧围绕事实和法律依据,对每一起案件严格把关,确保办理过程依法、规范、高效。最终,法律援助中心成功为数百名群众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并协助他们提起了民事诉讼。
经过不懈努力,到2018年底,这批案件基本完成执行工作,近300名群众的合法欠款全部到位。这场硬仗的成功化解,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了群众对法律援助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可度,同时也锻炼了法律援助中心处理复杂、批量维权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群众自发给赠送锦旗。
特殊群体守护,他是机制创新的“贴心人”
陈志伟在日常工作中,始终高度关注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深知他们维权之路更为艰难。
为此,他积极推动并指导成立了“弱势群体维权平台”。为保证平台有效运转,他建立并落实定期信息对接机制,安排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特殊群体的法律需求。同时,他与援助律师团队密切沟通,制定专门的值班服务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分工,确保弱势群体能第一时间获得及时、专业的法律帮助。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
陈志伟还组织中心力量,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和业务培训,先后走进益阳市总工会、桃花仑社区、金花湖社区等多个场所,有效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切实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他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挂在心头,用实际行动将法律援助打造成群众信得过、靠得住、找得到的“贴心工程”。
从“橄榄绿”到“司法蓝”,陈志伟的身份色彩在变,但服务的核心——“人民”二字,始终如一。
在法援中心的接访窗口,他累计接待了上千名带着困惑与期盼而来的群众,对每一个问题都倾注了全部的认真与耐心,对他而言,“退役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战斗的开始”。
群众自发赠送的锦旗上,“社会良心,法律卫士”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对他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
这位在法援战线上持续冲锋的老兵——陈志伟,正在以最坚实的步伐,践行着一名退役军人永不褪色的忠诚誓言。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