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会同县军地走访慰问志愿军老战士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李盼 胡江勇 粟靖萱 编辑:韩洋 2025-10-25 14:26:4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李盼 胡江勇 粟靖萱 报道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会同县人武部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通过集体观看红色影片、聆听英雄事迹、走访慰问老战士等形式,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1.jpg

邀请志愿军老战士与民兵一同观看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

银幕前,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中“边打边谈”的烽火岁月,让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昌作热泪盈眶。“银幕上的战士,就是我们年轻时的样子!”当镜头扫过战壕中生死与共的身影,唐老声音哽咽,忆起牺牲的战友。身旁的民兵们无不挺直脊梁,老战士的泪,成为“保家卫国”四字最生动的诠释。

“那时我们一天要行军40里,脚底磨满水泡,挑破裹布继续走,一步不敢停。冬天遇上雨天更难熬,衣服湿透贴在身上,寒风刺骨,好不容易焐干,一场雨又淋透,条件再苦,我们也咬牙挺住了!但打仗时,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钻心一样的疼!”唐昌作老人向身旁的民兵们激动地说。观影结束后,民兵代表向老战士献上鲜花,并致以庄严的军礼。

2.jpg

民兵代表向老战士献上鲜花,并致以庄严的军礼。

回到县人武部,这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仍在继续。“高阳岱战斗,我们弹尽粮绝,也绝不后退!”志愿军老战士朱昌贻讲述着当年的经历。那场战斗中,他一人歼敌6名,腿部被炮弹炸伤,3颗牙也被震落。话音落下,教室里掌声如雷。

“您在朝鲜战场担任什么任务?冬天行军棉衣可还暖和?”由县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志愿者协会、城东商会组成的慰问组来到志愿军老战士蒋美万的家中。握住那双布满皱纹却依然有力的手,一段段战火记忆徐徐铺展。

1951年3月,蒋美万主动奔赴前线,成为一名卫生员。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背着药箱穿梭在战壕间,用简陋的医疗设备为战友止血、包扎、处理伤口,从死神手中抢回无数生命。

其中,一场持续7天8夜的战役救援让他毕生难忘——当时伤员源源不断送来,他和战友们轮流值守,双手因反复消毒而红肿脱皮,却始终没有停下救治的动作。如今,老人的双手虽已布满皱纹,却依旧承载着那段热血沸腾、守护生命的荣光。

3.jpg

慰问组走访慰问老战士蒋美万。

93岁的老战士梁庄忠,在志愿军中是一名文化教员,他在枪林弹雨中日夜穿梭,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保障前线的弹药、粮食供应和伤员后送做出了重要贡献。

4.jpg

慰问组走访慰问老战士梁庄忠。

在老战士蒋昌汉家中,慰问组为他送上了刻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字样的纪念铜盘、搪瓷杯和文化衫等慰问品。1951年1月,蒋昌汉穿上军装,成为志愿军140师418团1营1连的战士;同年3月,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

“子弹擦着耳边飞,炮弹在脚边炸,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决完成任务!”回忆起上甘岭战役,老人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1952年10月,部队奉命从东线进攻美军控制的山头,他所在的连队作为尖刀连,百余名战士率先发起第一波冲锋。美军凭借有利地形和精良装备疯狂反击,炮弹像暴雨般砸向阵地,我军伤亡惨重。但战友们凭着“死也要把阵地拿下来”的顽强意志,经过三天三夜、4次冲锋,最终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山头。

5.jpg

慰问组走访慰问老战士蒋昌汉。

在唐昌作、蒋美万、蒋昌汉、梁庄忠等22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家中,慰问组成员与他们亲切交谈,聆听英雄事迹,关心了解其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老战士们虽年事已高,但大多精神抖擞,提起当年,仍然印象深刻,乐此不疲地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下一步,会同县人武部将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动老兵关爱行动常态化,编印英雄事迹册、组建民兵宣讲队深入基层,让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战斗故事传遍城乡,让“忠诚担当、保家卫国”的精神在新时代国防事业中薪火相传。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李盼 胡江勇 粟靖萱

编辑:韩洋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646954/69/153794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