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仲伯向民兵们讲述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刘划南 邹婷婷 邵阳报道
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邵阳市双清区火车站乡栗山村,95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87师561团老战士田仲伯坐在自家院落的柚子树下,向前来走访的双清区人武部民兵们讲述战场往事。
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老人胸前的勋章上,映照出他眼中永不褪色的忠诚。
冰河铁血:钢铁意志战严寒
1950年10月的鸭绿江畔,寒风刺骨。年仅20岁的田仲伯入伍不久,就面临着严峻考验。
“江水冷得刺骨。”回忆起跨过鸭绿江的情景,田老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衣角。当时鸭绿江桥已被炸毁,部队只能涉水过江。
在能见度极低的黑夜中,田仲伯和14名战友脱下棉裤卷在头顶,手挽手结成“人链”踏入江水。
“走!别松劲!”呐喊声刚出口就被狂风吞没。湍急的江水中,一位清晨还与他分食半块炒面的战友被激流卷走,只剩下一圈涟漪。当队伍抵达对岸时,15人的队伍只剩下11人。
冻硬的棉衣硌得骨头生疼,但战士们无暇顾及,只是默默凝视着江面,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聚了又散。
后来,田仲伯头上添了块伤疤,是炸坦克时弹片划的,有拇指那么大。他摸着疤,总说不疼,他疼的是想起那些永远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友,“他们如果活着,也过上如今的好日子,该多好啊”。
英雄榜样:孤胆精神励斗志
“我们561团有个刘光子,一人俘虏63个英国兵!”提及战友的英雄事迹,田老瞬间挺直腰板,声音洪亮。
他详细讲述了“孤胆英雄”刘光子的传奇故事:在雪马里地区战斗中,刘光子带领两名新兵发现山下有上百名英军士兵。
他机智地投出手雷,端起冲锋枪冲入敌群,高喊“一营向左,二营向右,给我冲”,制造出兵力充足的假象。最终一人俘虏63名英军士兵。
这个英雄故事很快在部队传开,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田仲伯说,正是这种英雄气概,让他在一次与部队失散、被7名敌军包围的危急时刻,想起了刘光子的壮举。他利用夜战特点,用英语和朝鲜语混杂呐喊,不断变换位置制造假象,最终击溃敌人。
“那时候哪顾得上怕?只知道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田老坚定地说,“气势就是最好的刺刀,让我们敢于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
这信念,田仲伯从鸭绿江的冰水里爬出来时就有了,在临津江的血水里淬炼过,在冻掉耳朵的寒风中愈发坚硬:“只有把敌人打跑了,我们国内才能安心搞生产、搞建设。”
老人还记得,当停战协议生效的消息传来,想到老百姓能过安稳日子,战友们别提多开心了。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永流传

双清区人武部官兵登门看望志愿军老战士田仲伯。
战场上的硝烟已然远去,但军魂永不磨灭。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特殊时刻,回顾这段历史更具深刻意义。
1957年转业回国后,田仲伯历任民兵营长、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继续在家乡建设中发光发热。去年,他将珍藏多年的奖章和纪念章捐赠给湖南革命军事馆,就是希望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要让更多人记得牺牲的战友,记得当年胳膊上扎着白毛巾打仗的日子。”老人动情地说。
这份赤诚感染着后辈。17岁的孙子田小虎向爷爷保证:“我以后也要参军,像您一样,不怕苦、不怕死,保卫国家!”
柚子树下,祖孙二人的身影在阳光中重叠,仿佛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双清区人武部主官表示,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5周年,他们将启动“老兵事迹挖掘与军魂传承”计划,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刘划南 邹婷婷
编辑:韩洋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