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法治“硬尺度”提升营商“软环境” ——郴州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媛 2025-10-17 09:38:13
时刻新闻
—分享—

行政执法,是政府与企业“最近距离”的接触界面。一面是法治红线不能逾越,一面是企业发展需要呵护——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考验中,如何把握执法尺度,是对治理智慧的重要检验。

在郴州,司法行政部门的答案是:用“刚性监督”筑牢底线,以“柔性执法”传递温度。通过构建一套覆盖源头到末梢的涉企执法监督闭环体系,努力让每一次执法都有据可查、每一次处罚都罚当其过,把法治打造为营商环境中最坚实的“软实力”。

制度筑底,让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过去最怕各部门轮番检查,现在有了‘企业无扰日’和‘扫码入企’制度,我们可以专心抓生产了。”郴州一家有色金属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企业的共同心声。这一变化,源于郴州在行政执法制度建设上的创新突破。

规范执法,必先厘清权力边界。郴州从源头发力,通过“四个统一”,为行政执法划定清晰框架,将执法权关进“制度笼子”:统一执法主体清单,46家执法单位实现“持证上岗”;统一执法事项清单,23个部门明确各自权限范围;统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2个部门细化具体处罚标准;统一免罚事项清单,19个部门列出335项免罚清单。

“这套制度既为执法人员提供了明确指引,也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郴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制度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刚性监督的保障。郴州将每月1至25日设为“企业无扰日”,在此期间,除特殊情况外,任何单位不得入企检查。确需检查的,必须通过“扫码入企”系统备案,实现执法全程留痕、动态监管。

2025年5月,某司法局接到某企业对城管局越权下达停业通知的投诉,迅速介入调查,下发监督意见书,督促撤销违法行为,既为企业撑腰,又为执法立规。

此类案例并非个例。2024年8月,通过“扫码入企”系统,市司法局发现某局执法人员存在“随行人员未扫码入企检查”问题,相关索移交纪委监委后,涉事责任人被全市通报问责。

“再小的违规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监督的权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郴州已有1372家企业纳入“赋码保护”,468个行政执法部门年度检查计划全部公开,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重复检查、随意执法等问题。

当执法者带着“码”而非“罚单”走进企业,监督者敢于为企业的“小事”向违规执法“亮剑”,法治便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摸的营商环境生产力。

刚柔并济,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郴州行政执法的深刻转变,可从一系列数据中清晰看出。

2025年,郴州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0%,与此同时,全市办理免罚案件47280件,免罚金额1351万元。这一“减”一“免”之间,折射出行政执法从“重处罚”到“重服务”的理念转变。

“我们推行行政执法‘721’工作法,在行政执法检查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通过优化服务方式解决,20%以上通过规范监管加以解决,不超过10%的问题用行政处罚方式解决。”郴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里还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预警提示、行政指导等方式,变“一罚了之”为“教育引导”,让企业感受到执法的温度。

行政执法监督的触角更延伸至社会层面。郴州通过12345热线接收百余件执法投诉、执法争议,选聘33家企业和30名社会监督员作为执法监督联系点,构建起“热线+社会+大数据”三重监督网络,让执法全程透明、权力阳光运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监督的效力在于精准。2025年,郴州抽查400件行政执法案卷,发现并整改问题1792条。在严格要求之下,成效显著——10件案卷获评省级优秀案卷,1件跻身全国突出案卷。

从“首违不罚”的容错空间,到“扫码入企”的智慧监管;从数据留痕的精准监督,到案卷评查的质效提升——郴州用实践证明:法治,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发展的土壤、竞争的底气。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郴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郴州将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责任闭环、流程规范、合力凝聚”的工作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郴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