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陈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在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校园里,学生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夜幕已深,教学楼里还亮着一盏灯。有人趴在桌上演练比赛情境,有人低声讨论方案,教研室的门开着,陈冲坐在一堆书和卷子中间,正一遍遍帮学生修改细节。
十年来,她把一生的热爱和全部的耐心,倾注在一片并不显眼的专业领域——社区矫正。
她说,社区矫正是法律与人心的交汇处,琐碎又真实,冷静却温情。
她愿意在这里扎根,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赛场背后:陪学生一起熬夜
2025年夏天,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湘警职院社区矫正专业学生第一次登场。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他们紧张到手心冒汗。
赛前几个月,陈冲和团队几乎是“白天上课,晚上训练”。走廊的灯常常熄了又亮,演练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学生嗓子哑了,她陪着一起哑;方案推倒重来,她一字一句帮忙重写。
当银奖的喜讯传来时,学生们激动地跳了起来。有人抱着她喊:“老师,我们做到了!”
陈冲只是笑:“能站在台上,你们就已经赢了。”
在她看来,奖牌是结果,成长才是目标。
这些年,她本人也拿过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院级多项奖项,但她更在意学生们在过程中的转变。有人告诉她:“老师,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现实中。”这句话,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她用这种方式,悄悄改变着课堂的边界。比赛,不只是比拼,更是另一种“教育现场”。
从书桌走向一线:科研要解决问题
2015年,陈冲在郴州市永兴县社区矫正管理局行业锻炼。那一年,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她看到司法所里人手紧张,一人要管几十个矫正对象;也看到一摞摞案卷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她明白了,这个领域需要的不只是法律条文,还需要理解和耐心。回到学校后,她把这些思考带进科研。
她主持了教育厅的项目、司法厅的课题,也参与了司法部的委托课题。她写论文、做调研,更申请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但她始终强调:“科研不是为了放在书架上,而是要走到一线去。”
她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和教学工具,带进课堂,也推向行业。学生们用到她设计的实训模块时,会突然发现:法律可以这样“落地”,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名词。她牵头成立“法治助矫工作室”,带着学生们一次次走进司法所、社区、校园。三十余场法治讲座,三千多人听过。有学生第一次上台讲完后跑来对她说:“老师,我真的帮到了别人。”
那一刻,她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同时,她还三次组织全省社区矫正技能比武总决赛,担任评委;两度主持省级论坛,把学界和实务界的人请到一起。她说,人才培养不是单向的,而是要让课堂和社会形成循环。每年,她都要送百余名学生到基层顶岗实习——年轻人去了,司法所的压力就缓解了;学生们回来,也带回了第一手的经验。科研与教学,在她手里,总是紧紧相连。
陈冲(右)指导学生开展全省社区矫正技能比武总决赛会务工作。
十年坚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2015年,刚走上讲台的陈冲,还只是个年轻辅导员。十年后,她已经是法律系社区矫正教研室主任。角色在变,初心未改。
她所在的法律系教工党支部,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她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
但她不愿过多强调这些荣誉。在她心里,教育的价值不是被多少奖项认可,而是能不能影响到学生的心。
有学生在毕业留言里写道:“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法律,还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她看后沉默了很久。她说,那才是教师最大的安慰。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所以,无论是深夜教室的那盏灯,还是司法所里忙碌的身影,她都觉得,这些都是她该走的路。
如今的陈冲,依旧奔波在课堂、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她说,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社区矫正这片并不显眼的土地上,她用专业与热爱,守护司法的公正,培养司法行政人才。在平凡岗位上,她书写着属于教育者的不凡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