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法网讯(通讯员 李东禹 杨轶翔)由雨湖区法学会、雨湖区先锋司法所、雨湖路司法所共同组织的雨湖区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近期举办了面向未成年人的“防拐骗,懂自保”以及“防溺水,防性侵”法律知识宣讲活动。
防拐骗,懂自保:外护内防 构建保护屏障
在风车坪社区,此次宣讲活动紧扣实用性与针对性原则。课程伊始,大学生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拐骗行为的常见手段,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防范意识。随后,课程重点强调了防拐骗的核心原则,如“不接受陌生人物品”“不跟随陌生人离开”等,并通过PPT动画演示,便于孩子们理解。
在此基础上,志愿者进一步讲解了具体的自保措施,包括遇到可疑情况时迅速向监护人、老师等可靠人员求助,面临危险时大声呼救、固定身体以拖延时间,以及务必牢记家庭联系方式、紧急求助电话等关键信息,为孩子们提供了清晰的应对指南。
从课堂反馈来看,孩子们对安全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较高。通过互动问答,多数孩子能复述核心要点,对“如何防范拐骗”“遇到危险怎么办”等问题形成清晰认知,初步建立起“主动自保”的安全意识。
防拐骗安全教育无法一蹴而就,单次授课难以满足需求。持续优化知识传递方式,提升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实践能力,仍是基层工作者和教育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防溺水,防性侵:多维角度使保护更立体
在金塘社区,由先锋司法所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主讲,聚焦防性侵与防溺水两大主题,为辖区小学生定制兼具法律深度与实用技能的安全课堂。
在防性侵板块,活动以“违背意愿的隐私侵犯行为”为核心定义,通过现场问答破除小学生常见误区:“侵害者必是陌生人”“侵害只以触碰行为发生”等,强调熟人作案风险及性别平等保护意识。针对应对策略,活动提炼“拒绝、离开、报告”关键三步,引导学生勇敢说“不”并立即求助。为强化法律震慑,结合《刑法》中强奸罪、强制猥亵罪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警示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筑牢“法律是自我保护盾牌”的认知。
在防溺水板块中,以互动问答贯穿全程。志愿者首先阐释溺水定义后,学生们在“游泳注意事项”环节踊跃列举要点:“拒绝野泳”“勿推搡戏水”“选择正规场所”,主讲人系统性补充专业规范。围绕落水自救,学生积极分享“保持镇静”“仰漂呼救”等方法,活动同步强调“避免盲目挣扎”“利用漂浮物保存体力”等核心原则。针对施救场景,活动重申“智慧救援”铁律,即严禁未成年人下水,优先采用抛掷救生工具、呼叫专业救援,并警示手拉手施救的致命风险,最后强化远离水库、河塘等危险水域的必要性。
通过法治教育与安全知识普及的深度融合,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实践:防性侵板块引用本地案例破除认知盲区,防溺水环节以问答促学激活学生自主提炼能力。先锋司法所与区法学会通过此次宣教,有效提升了未成年人法律素养与风险应对能力,未来将持续深化法治护航行动,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本系列活动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与自护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青春生力军之姿,照亮特色法治之路。
来源:湖南普法网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