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帮助困境企业“跌倒后还能爬起来”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媛 2025-08-01 09:30:21
时刻新闻
—分享—

困境企业将收到“预警信”,获得1至3个月的喘息之机;诚信企业可凭“信用修复证”,快速抹除失信“痕迹”……

7月9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工商联,举行“预惩戒”“信用修复”机制框架协议签字仪式,推出“预惩戒”与“信用修复”联动机制。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后,湖南为困境企业搭建法治化救济通道率先打出的“组合拳”。

近日,记者深入调研这一创新机制的运行逻辑与社会价值。

一封“预警信”,让困境企业“喘口气”

7月17日,邵阳一家建筑公司收到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法院发来的一封特别的信——《预惩戒告知书》。信上明确:“给予一个月时间筹措资金,若到期仍未履行,法院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这封信,效力显著。企业负责人向某在7日内紧急筹措16.5万元,清偿了货款。向某坦言:“我们是被拖欠工程款的连锁受害者,一旦法院对我实施限制高消费措施,我个人将‘寸步难行’,企业经营也会因此大受冲击。”

无独有偶,近日,衡南县某运输公司凭借法院给予的2个月宽限期,成功兑付了20余万元交通事故赔偿款,避免了债务危机。

该运输公司彭经理坦言,企业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融资渠道将受阻,可能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按时发放工资,进而导致公司运营陷入瘫痪。

先予警示,再施惩戒,是这一机制给予的最大善意。

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坚介绍,“预惩戒”机制在将企业纳入失信名单前,会先评估其是否有规避执行的行为。如果没有规避行为,则发出《预惩戒告知书》,给予1至3个月宽限期。“直接冻结资产,虽可保障个案执行,却可能压垮尚有生机的企业,甚至引发连锁债务纠纷。”

陈坚形象比喻:“以前直接‘拉黑’如同‘突然拔掉病人呼吸机’,‘预惩戒’机制则提供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法院会将预警信息同步至发改、工信、市场监管、工商联等部门,协同‘会诊’。”

“这些数据印证了我们前期的探索方向。”陈坚告诉记者,2024年全省法院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执行到位资金216亿元,累计为8412家企业修复信用。去年以来,已修复60余家“专精特新”等创新企业信用。正是这些实践积累的经验,为7月9日正式推出的“预惩戒”与“信用修复”联动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纸“修复证”,助诚信企业获新生

“拿到这张证明,银行立即恢复了我们的信贷额度。它向全社会宣告,我们已修复信用!”紧握法院出具的《信用修复证明》,湖南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刘某难掩激动。

两年前,公司因借款纠纷涉诉。数月前,案件进入执行环节,公司账户被冻结。“企业账户被冻结,没法参与项目投标,银行不批贷款,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今年6月,刘某竭尽所能清偿100余万元债务。

债务虽清,如何清除失信记录?汨罗市人民法院及时送达《信用修复证明》,屏蔽企业失信信息,清除网络残留的不良记录。

帮助困境企业“跌倒后还能爬起来”,这纸“信用修复凭证”背后,是多部门协同的“组合拳”。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李波详解流程:法院核验企业确已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提供担保后,屏蔽失信信息;发改部门在“信用中国(湖南)”网站同步停止公示相关失信信息;工信部门提供帮扶,为确有困难企业协调资源;市场监管部门解除限制,更新信用信息,恢复企业投标、融资等资格;工商联协助对接资源,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多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纸官方“信用修复凭证”,精准化解了企业失信后贷款难、接单难的痛点。

“依据失信情节轻重确定,过罚相当。信用修复绝非简单‘移除标签’,而是多部门联动为已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恢复名誉、重归赛道,并向全社会进一步彰显诚实守信理念。”李波强调。

一根法治平衡木,扶优质企业“爬起来”

过去,由于各部门的信用修复规则不统一、协作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不及时,企业在申请信用修复时常常遇到“多头跑”“重复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信用修复效率。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为企业信用修复指明“升级路径”。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信用中国”网站集“信息公示”与“修复服务”于一体,实现“一网通办”,企业一次申请修复,多系统同步更新。

该负责人明确,信用修复严禁收费,国家将严厉打击信息更新滞后、有偿修复及“提前修复”欺诈等行为。

“湖南新推出的‘预惩戒+信用修复’机制,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的法治智慧。允许跌倒,鼓励爬起,这是法律赋予市场主体的‘容错空间’!”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欧爱民教授评价,为非善意失信但暂陷困境的企业设置“法治缓冲期”,既保障债权人利益,也避免优质企业“猝死”。

欧爱民同时指出,该机制落地见效还面临一些挑战:需立法明确“宽限期”时长、修复条件等核心规则;实现法院与税务、社保、银行系统数据实时共享,随时掌握企业动态以监控风险;建立数据“强制清零”问责机制,确保失信记录能及时清除。

针对如何精准识别企业是“真困难”还是“假破产”的问题,欧爱民建议,办案时仔细核查企业资产情况,必要时要求企业提供担保;同时加强企业信用合规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因不了解政策造成的失信行为。

欧爱民强调,信用修复绝非为老赖“开绿灯”,其终极目标是将“政策扶持”升华为“制度保障”,在维护秩序和激发活力之间,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平衡点。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