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婉娟教授与学员们一起讨论教材内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颜瑾 李哲 王骁 长沙报道
“给学员一碗水,老师们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懂得驾驭水,知道用什么方式让水浸润学员心田。”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是一名党的创新理论“播火者”,深耕讲台三十余载的她,思考最多的只有一件事:把课上好,把学员带好,把创新理论的“薪火”烧旺。
用心浇灌,精准滴灌
“习主席强调过,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傅婉娟牢记这句话,并付诸到每一次备课、每一册教案中。
为了让课堂有深度,她始终刻苦钻研。
她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书上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心得体会;为了让理论阐释更具说服力,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有时候同事出差,我也会请他们带回几本驻地买不到的书,或帮忙收集些资料”。
傅婉娟告诉记者,“E时代”的学员,不再将老师视为不可撼动的权威,更喜欢自己去探究、去验证。老师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哲理的逻辑线,帮助学员认识和把握规律,形成科学认知。
而这一切的源头活水,便是日复一日的用心积累。
为了让讲授更透彻,她坚持打磨技巧。
“傅老师的课总会抛出一个个问题,像打怪升级一般,一关关地闯过去,可有意思了。”学员林鸿宇这样形容。
课后学员们围着傅婉娟教授讨论问题。
平时,傅婉娟喜欢旁听学院老教授讲课,“讲好政治理论课,不能简单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她多方收集名校名家的讲课录像,反复观看、品味、学习、借鉴,并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教学……三尺讲台上的“杀手锏”越来越多,傅婉娟不断引导学员引发思想共鸣,进而感知真理魅力。
“当下,学员面对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老师的作用就是去帮助他们分流归类、去伪提纯、精准滴灌。”正是践行着这样的理念,每逢教学评价或测评,傅婉娟的课堂总能得到极高的学员满意率。
为了让案例更鲜活,她紧密贴近学员。
“黑神话·悟空、三体,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傅老师都知道。她的身上,有阳光和热情。”大三学员王乐泉每次上课,都会抢着坐第一排。
学员的期待不是凭空而来。每学期开课前,傅婉娟都会开展课前动员、召开教学准备会,经常和学员们聊天,主动了解学员感兴趣的话题、喜欢的“梗”,摸清他们的关注点、疑惑点、兴趣点,课程结束后,她还要复盘、反思、针对性改进。
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去追求,渐渐地,傅婉娟的课堂越来越鲜活、接地气,有一种让人着迷、让人信服的魔力。
也正因为孜孜不倦的付出,傅婉娟成为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授课专家,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作“如何讲好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讲座;主持建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被推荐为国家一流课程;本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评为全军院校优秀政治教员。
学员们都说,傅老师三言两语就能把抽象的理论说得生动鲜活,人随和、课更亲和。
到中流击水,与时代同频
2010年,傅婉娟参加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评比,易金务、张伟超、熊杏林、曾立、龙方成等经验丰富的政治理论教员,对她展开了“魔鬼式”培训。
“把住这几个要领”“交流技巧要和授课内容结合”……从早到晚磨课、准备素材、修改课件,擅长不同领域的专家轮流和她交流并提问,30来岁的傅婉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教学名师们的知识和经验,又一次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成长。
就在北京决赛的前一天,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二期系统勇夺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的消息传来,正好契合傅婉娟的授课主题。第二天一早,第一个上台的傅婉娟将冒着热气的新闻及时融入讲稿,充满激情地阐述“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那次比赛,她不仅捧回了一等奖,还获得了“一流院校的一流教员讲授的一流政治理论课”的称赞,并代表所有参赛选手作汇报授课。
“那是我在理论研究上彻底转型的一个关键。”傅婉娟回忆,那几年她正在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方向开展研究,这是更贴合军校特点同时也更艰难的一条路,为此她读经典、请教军事专家、做笔记、写文章,比赛的胜利让她坚定这条路子是对的。
在那之后,傅婉娟播撒理论火种的脚步越踩越实、越走越远。在全军“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中,她和其他专家一起走进训练场、走到官兵中。“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做到政治立场的准确性以及教育的时效性”,根据部队类型、担负任务、官兵特点的不同,在行进间学习备课、调整讲稿,做到同一内容在不同部队有不同讲法,甚至同一部队不同连队也有所不同,还会把当下的舆论热点、重要新闻等及时补充到授课内容中。
“你们就讲这一课吗?你们就待一天吗?你们还来吗?”战士们真诚的发问,让她感动又感慨:“习近平强军思想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基层蕴含的巨大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使习近平强军思想成为强军路上的明灯、官兵军旅人生的罗盘。”
从全军政工网“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专题讲座,到全军首届“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从全军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到全军“名师好课进课堂”示范课,傅婉娟传播真理的足迹跨越网上线下、遍布边疆高原。她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官兵,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只要有需要,老师随时在
炎热的八月,江城武汉,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讲课声、讨论声、键盘声此起彼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课程团队首席教授的傅婉娟,带着来自不同校区的20多名政治理论教员在此集中备课研讨。
短短一周的“闭关”中,她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教案逐字逐句审,课件逐行逐页过,难点逐个逐项研究,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势必要让这门课成为响当当的“金课”。团队成员邹小军说:“这次备课让我感觉像经历了一次高考。虽然过程煎熬,但收获是巨大的。”
傅婉娟为团队付出的心血,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在她本人看来,这是师道的传承和应尽的责任,更是在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下,“播火者”们矢志一流的奋进常态。
某系主任董晓辉记得,为了准备一堂课,傅婉娟连续七天帮他细细打磨每一个概念、每一次讲解、每一个动作眼神……为了让他安心备赛,在他休息时,傅婉娟还在帮着调整课件。这堂课,最终被评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精品示范课。
傅婉娟教授在校史馆开展实践教学。
从中国人民大学直招入伍的杨苹苹,因缺少军事理论方向研究经验,在新教员试讲时总缺点“兵味”、少点“地气”。傅婉娟手把手教她完善案例、提炼观点、改变语言风格,指导她报项目、做课题,开阔学术视野。如今的杨苹苹迅速成长,每每由衷感叹:“傅老师是我在教学科研上的领路人。”
在傅婉娟看来,要建强队伍,就要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既要给“干货”,也要教“方法”。每次去部队宣讲,她会召集对方单位的理论骨干,教他们如何备课讲课、如何做思想工作,集中帮带、共同进步。
傅婉娟为基层一线留下“不走的理论服务队”,她本人还是许多毕业学员心中“不灭的理论灯塔”。
几年前,综合评定第一的李南辛选择去往边疆部队。最近,作为连队指导员的他,要为战士们上一堂关于网上意识形态的教育课,便请教起傅婉娟来。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到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傅婉娟一一梳理、倾囊相授。“在他给战士们上课之前,相当于我先给他上了一课。”傅婉娟笑着说。由于交流充分详实,加上两地的时差,“下课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
“新时代的士兵见识广、学历高,我得加倍努力,像傅老师一样把枯燥的理论讲鲜活,让官兵都信服我。”顺利结束授课后,李南辛向老师汇报。
傅婉娟回信:“只要有需要,老师随时都在。”
播撒火种,传开,撒远。
沁润心田,生根,铸魂。
这是傅婉娟3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儿。在她看来,讲好思政课,点亮学员心中的理想之灯,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她说:“我愿意一辈子都这样幸福着。”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颜瑾 李哲 王骁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