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亲仪式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泪水在皱纹密布的脸上肆意流淌,颤抖的手臂紧紧箍住失而复得的儿子,仿佛要将33年的思念、愧疚与绝望,在这一刻尽数揉进骨血里。
7月27日,邵阳市洞口县公安局的认亲室里,时间仿佛凝固了——张辉(化名)和龙香(化名)这对寻子半生的夫妇,终于等来了他们被拐33年的儿子甘铃(化名)。一声“爸、妈”,一个跨越了万余个日夜的拥抱,让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守护团圆,是刻在湖南公安骨子里的使命。
近年来,洞口县公安局不断强化信息采集,充分应用DNA和人像比对技术,累计比中4名被拐儿童,找回失踪人员十余人。而甘铃的回家路,尤为漫长曲折,凝结着公安民警数十载的不懈追踪。
冰淇淋的谎言
“1992年8月2日,那天,人贩子从我手里骗走了姐姐的儿子,这是我一生都迈不过去的坎。”回忆起外甥小改被拐的瞬间,龙梅的声音依旧带着无法释怀的颤抖和悔恨。
那年,因小改生病,张辉、龙香夫妇将他带到怀化会同县外婆家暂住,求医方便。邻家那个看似“热心”的上门女婿王有椿,精心编织了一个恶毒的陷阱——先以调解矛盾为由支开小改的外公外婆,再用“带你去吃冰淇淋”的甜蜜谎言,轻易从年轻的小姨龙梅手中骗走了年仅3岁半的小改,从此人间蒸发。
从此,张辉、龙香的人生只剩下一个主题:寻找。任何一丝关于孩子的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抛下一切,奔向渺茫的希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泪水浸透无数个无眠之夜,希望一次次燃起又熄灭。
跨越千里的血脉召唤
会同警方接警后,线索指向邵阳洞口县石江镇。洞口警方敏锐地通过照片辨认出,王有椿正是他们追查多年、在洞口也犯下多起拐卖案的犯罪嫌疑人谭某生!两地警方联手,展开艰难侦查,将谭某生上网追逃。然而,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案件一度陷入僵局,小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2014年,怀化警方在一次行动中抓获谭某生,并移交洞口。这个罪恶累累的“人贩子”终于伏法,其系列拐卖儿童案告破。谭某生供认,他将小改拐骗至河南安阳,以280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一户人家。线索至此中断,但洞口警方从未放弃!他们将小改的信息细致录入打拐系统,十余年间不断更新、补全。
就在张辉夫妇近乎被岁月磨平希望棱角时,2024年底,公安部传来比中指令:张辉、龙香夫妇的血样,与远在河北邢台清河县的甘铃比中!洞口公安精神一振,立即组织进一步采血复核。科学的结论掷地有声:甘铃,就是33年前被拐的小改!
一通电话融化冰封的亲情
“以前都是在网上‘看’别人寻亲的故事,没想到这次‘吃瓜’吃到自己头上。”认亲前一天,甘铃乘坐了9小时高铁,跨越1371公里,从邢台奔赴洞口。
窗外掠过湖南青黄相接的稻田,对这个从未踏足过的“故乡”,他充满陌生又好奇。被拐时仅3岁半,记忆一片空白。身份确认后的半年里,甘铃内心经历着剧烈的撕扯:生父母的骨肉情深,养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纠结万分。
然而,当从警方口中得知生父母和小姨为了寻找他,足迹几乎踏遍全国,33年从未停歇时,他主动要了生父母的电话。
今年6月7日,那通酝酿了半生的电话终于拨通。
“你现在过得好不好?我们做梦都想找到你,带你回家……”电话那头,是父母泣不成声的思念与小心翼翼的问候。这饱含泪水的呼唤,瞬间击碎了所有犹豫。“本来想中秋节再回来团圆,但我等不及了,我想早点见到爸爸妈妈,让他们安心。”甘铃告诉记者。
认亲仪式结束,甘铃(小改)跟着父母,回到了魂牵梦萦却又全然陌生的故乡——会同县宝田侗族苗族乡连道村。
村口早已沸腾!“宝田侗族伢子回克咯!(宝田侗族孩子回来了!)”的欢呼响彻云霄。乡亲们自发拉起欢迎横幅,震耳的鞭炮声驱散了多年的阴霾,欢快的腰鼓敲出侗寨最隆重的喜悦。认亲宴上,母亲龙香紧紧拉着儿子的手,挨个向亲戚介绍,仿佛要补上缺席了33年的光阴。
“感谢公安!感谢你们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放弃,帮我们找回了儿子!太感谢了!”父亲张辉紧紧握着民警的手,喜极而泣,这泪水,是33年风雪寻子路上,终于盼来的甘霖。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王波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