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诈捐风波”呼唤更高效的慈善监督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邬璐明 2018-05-29 09:42:27
时刻新闻
—分享—

  公众对网络慈善真实性的过度焦虑,是此类信任风波背后的根源所在,它为求助者带来情感伤害,也为慈善体系造成精力的内耗。

  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4日,河南太康县3岁女童王凤雅因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幸去世,有自媒体发文质疑其家长挪用网友筹款,带小凤雅的哥哥前往北京治疗唇腭裂,引发舆论风波。尽管后来多方证实带哥哥进行手术的资金和医疗条件来自嫣然基金,且此前所筹到的大部分善款都用于女童的治疗,但一些网友对此事中善款用途的公开程度、家属是否尽全力救治等事项仍存质疑。

  近年来,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从慈善法的实施,到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的正式上线,再到一批网站被列入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互联网慈善日渐走向公开公正、专业规范的轨道。此番信任风波的上演,提示当下蓬勃发展的国内互联网慈善,依旧面临不少问题。

  此番事件一波三折、几经反转并不断发酵,除了自媒体不切实际地推波助澜外,也与此前发生过的一些诈捐骗捐事件透支公众信任不无关联。同时,公众对互联网慈善的认识尚有不足,比如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定义认识模糊。按照慈善法规定,个人不能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募捐,此事件中受助者通过“水滴筹”等互联网慈善平台筹款的性质属于个人求助,而不少媒体的报道中却用了“募捐”的说法。

  此外,互联网慈善过程一些细节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比如信息公开程度和范围如何界定,包括救治方案的选择、即时的治疗进程等细节该如何公开。在不侵犯隐私、具备可行性、保证透明度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当是个中具体事项的决策原则。

  更关键的是,对网络慈善平台这个互联网慈善的重要媒介而言,如何平衡好服务提供者、过程监督人、信息公开督促者等多种角色,如今看来也并非易事。现实中,网络慈善平台不仅应为求助者提供便利的求助渠道,也要给予其专业的建议,包括提醒、告知其网上求助和善款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全力帮助受助者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等。做好这些,不仅是网络求助平台对求助者应尽的义务,同时也能更好地见证平台的专业性、权威性。只有为求助者提供足够细致和周到的服务,才能充分赢得公众的信赖,得到长足发展。

  公众对网络慈善真实性的过度焦虑,是此类信任风波背后的根源所在,它为求助者带来情感伤害,也为慈善体系造成精力的内耗。正如有评论所言:“推动互联网慈善健康发展的,不是廉价而泛滥的情绪,而是专业性的慈善操作规程。”慈善法实施一年多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已超过10亿人次,未来互联网慈善要实现高效率救助,离不开高效监督能力的支持——无论是互联网慈善平台,还是背后的相关基金会和职能部门,有足够的监督意识还不够,更要有过硬的监督能力和水平,甚至是监督时效。只有更快速、更准确地呈现真相,才能让留给谣言萌生和扩散的时间更少一些,让网络慈善更加专业、成熟、可信起来。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邬璐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