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骚扰电话认定标准不要“误伤”好人
2019-09-17 17:00:59 字号:

近日,济南多名市民反映称,手机用着用着突然遭到运营商停机。联系运营商后,他们被告知停机是由于拨打“骚扰电话”导致。“我们打的都是正常电话,不是骚扰电话,而且停机前也没通知一声。”市民质疑。涉事的通信运营商回应称,用户手机被停机是因系统检测到通话异常高频,如果用户是正常工作电话可提供相关证明,他们会将其列入“白名单”。(9月16日《齐鲁晚报》)

据运营商介绍,骚扰电话有几个最主要的特性,比如主叫频次特别高,被叫频次特别低或几乎没有被叫,平均通话时长都很短,主叫号码数量离散率很高,被一些平台、用户标记等。由此可见,按照运营商的标准,这些市民的手机都触碰到了“红线”,所以才会遭到停机的处置。然而,该标准只是基于运营商的大概率统计数据,并非毫无瑕疵,存在挂万漏一的情况,导致部分市民被“误伤”。

这些市民的电话看似符合骚扰电话标准,可事实上,仅是因为用户工作需要、遇到急事,短时间内拨打电话过多,在触发骚扰电话“红线”后被停机。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全国各地都曾出现过,比如前些天四川江油一女民警对辖区“实有人口”进行核查过程中,平均日拨100余个电话,电信以“涉嫌电信网络诈骗”为由,将其停机,就曾引发舆论哗然,认为运营商的标准缺乏精准度。

显然,运营商的骚扰电话、诈骗电话认定标准太过宽泛,仅凭借目前的几个条件,很难达到精准定性,容易造成“误伤”好人的情况发生。对于此类情况,运营商往往要求用户提供相关证明,将其号码拉到“白名单”里,但是需要本人去营业厅解除限制,才能正常开机使用。这是将运营商的责任推给用户身上,令其被迫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明显不太合理。

手机号码已执行实名制,运营商掌握用户的真实身份,在打击骚扰电话、诈骗电话时,完全可以按图索骥,追查号码背后的嫌疑人。可是,目前来看,实名制并未落实到位,导致违法者可以轻易绕开监管,令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垃圾短信等泛滥成灾,给广大民众带来极大困扰。因此,运营商应先抓源头,将电话实名制严格落实到位,防止违法分子利用,将企事业单位、服务部门的工作电话,主动纳入“白名单”内,并排除他人标注的干扰。

同时,运营商需要进一步完善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的认定标准,可以与实名制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将电话号码与用户注册、电子支付、个人信用、消费习惯等挂钩,探索更可靠的用户画像模型,以实现精准识别用户身份。当然,还要考虑到用户身份属于个人隐私信息,运营商要善用和妥善保护这些数据信息,避免非法泄露和盗用,以免给用户造成损失。

文/江德斌

编辑:田德政

作者:​江德斌

来源:红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