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雁北监狱严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通讯员 部玲君 衡阳报道
在湖南省雁北监狱政治处副主任严灵的抽屉里,有一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它无声记录着一位政工干部的日常,也揭示了他荣记二等功的答案——它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对“人”的深切关怀与对“事”的精益谋划中。
一本笔记,写下的是“看得见”的关怀
笔记上“多名基层民警近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亟待疏导”的记录,见证了严灵推动“警营义诊”、系统建立全警身心健康关怀机制的初衷。
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等汇报。笔记本上那些关于民警家庭困难、情绪波动的记录,都是他主动“沉下去”,在走廊上、食堂里、值班间隙聊出来的、看出来的。
基于这些记录,他推动的关怀不再是模糊的倡议。他引入专家开展“警营义诊”,联系心理机构的专业老师,为高压下的民警进行心理疏导;他常态摸排全警身心健康,联合生卫科及监内医院,为各个监区送上急救医药箱,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心坎上。
“一批青年民警在考核中表现突出,潜力显著”这条记录,很快化作了“青雁计划”。他选任培育优秀青年干部,牵头搭建“青雁大讲堂”成长平台。“青雁计划”培育青年民警30人,其中21人成长为了单位中层实职领导。
他像一位园丁,善于发现每一批幼苗的潜力,并为之系统提供阳光雨露。
他的笔记里既有作为“严师”的总体判断——“部分同志工作标准有所松懈,需加强思想引导”;也有作为“益友”的群体关怀——“干警队伍普遍面临工作与生活、家庭平衡压力,应深入开展关怀”。
他着力于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考核机制,同时坚持开展集体走访、分层慰问与动态沟通,在“严管”中彰显“厚爱”,成为了民警们最信赖的“娘家人”。
一本笔记,谋划的是“行得远”的格局
如果笔记本的一半是“柔情”,那么另一半便是“谋略”。严灵将从一线汲取的普遍性需求,升华为队伍赋能、党建创新和建立“宣传矩阵”的系统性工程。
笔记上“干警队伍普遍反映知识迭代快、实战能力亟待系统提升”的共性需求,被他迅速转化为能力提升三部曲。“请进来”——邀请专家名师传经送宝,讲授急救技能、安全法规、条例精髓;“走出去”——分批组织前往长沙保密局学习,赴兄弟单位交流,精进管理水平;“沉下去”——鼓励岗位能手登台授课,举办内部培训20余场,覆盖1100余人次。
他还系统组建了“教官、教师、应急、维稳”四支骨干团队,其中维稳团队成功化解多起民警家庭矛盾,促进罪犯亲情帮教,2025年已收到锦旗3面、感谢信2封;教官团队民警黄亮暖心救助伤者的先进事迹,被司法部广泛宣传报道。这些最初都源于这本笔记上对队伍能力的整体规划与系统性发掘。
“如何实现党建与业务‘1+1>2’的融合效应?”笔记里力透纸背的字句是他对自己无声的叩问。
他积极推动“机关联基层”,打破层级壁垒,创新“党建+”载体,指导支部开展“身边的感动”“党徽闪耀”“党员示范岗”等系列活动,其首创的“一名党员一盏灯”品牌获得省监狱局的推广;他策划了“文明来敲门”关爱独居老人、“法治进校园”、“护苗助成长”等志愿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他谋划下的一系列举措真正让党建的“光源”照亮了业务工作和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本笔记,传播的是“听得见”的声音
严灵深知,沉默的奉献需要被时代听见。于是他的笔记里记录了许多深入基层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与典型事迹,这些故事也成了他笔下最生动的素材库。
他构筑“一大一微”宣传格局,将“雁北之声”广播和公众号打造成警营文化的响亮名片;策划“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超人妈妈”等反映群体风貌的特辑;打磨出原创微视频《一生所爱》和“新年的第一面锦旗”等爆款作品,荣登司法部平台,获得超30万人次浏览量,都是源于他深耕基层故事的“果实”。
他不仅传播故事,更创造模式。
从“三微”教育矩阵到“四支骨干团队”,从“青雁计划”到“一名党员一盏灯”,他将笔记本中的灵感转化为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品牌,也让雁北监狱的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那本磨破的笔记本依然静静地躺在严灵的抽屉里,不断沉淀着新的分量。它和它背后那些被破解的难题、被培养的人才、被传播的故事一起,共同诠释着一种“挑山工”式的精神,继续书写着一位政工干部对“人”的用情、对“事”的执着,更书写着新时代监狱民警的担当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