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张宏伟 长沙报道
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规范行政执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突破口,推动执法从“随意查”向“全程管”转变,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系统构建涉企执法新机制,实现执法质效与企业获得感的“双提升”。
制度先行,清单管理,从源头杜绝“随意查”
“以前最怕的就是执法检查‘突如其来’,现在所有检查事项、频次、内容都清清楚楚,我们心里有底了。”芙蓉区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芙蓉区在制度设计上的持续发力。今年3月,芙蓉区出台《长沙市芙蓉区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从明确检查主体、清理检查事项、优化检查方式、规范检查流程、强化执法监督、赋能数字技术、严肃责任追究7个维度,系统构建涉企检查全流程规范体系。
其中,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的公示成为关键一环。全区40余个执法主体统一向社会公开检查事项、依据、对象、内容、方式与频次,从源头上杜绝了“想查就查”“重复检查”等现象。
与此同时,芙蓉区大力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清单,整合8大项55个子项检查内容,将以往多个部门“轮番上门”变为“一次到位”,有效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执法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芙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清单化管理,让执法者清楚、企业明白,真正把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智慧赋能,信用分级,在事中实现“精准管”
“执法人员进门先亮码,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全程留痕、全程可溯。”芙蓉区卫生健康局一名执法人员介绍。
“入企扫码登记”是芙蓉区推动执法全程数字化监管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全区执法人员通过手机APP向执法监督平台备案入企检查数据1800余条,实现涉企检查数据联通、全程跟踪和智能预警。
在技术赋能之外,芙蓉区还积极探索差异化监管机制,依据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信用好、风险低的100余家企业,明确每年各执法部门原则上只开展不超过两次的综合检查。数据显示,这些企业中,年度接受检查总数低于两次的比例超过90%,真正实现“守信无事不扰”。
在执法方式上,芙蓉区推动柔性执法落地见效,制定并公布“三张清单”,明确264项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的情形。今年以来,全区共对216件行政处罚案件作出减轻或不予处罚决定,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我们不是不执法,而是促进更智慧、更精准地执法。”芙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强调,“通过数据共享、信用分级、柔性处理,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市场秩序最优化。”
监督贯通,政企互动,于事后筑牢“护企网”
规范执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芙蓉区创新构建“多方联动、社会参与”的执法监督体系,制定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检察监督、行政复议衔接办法,实现涉企执法问题线索共享互通。
今年,芙蓉区在辖区企业、商会、协会等6家单位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并选聘行政执法监督员,搭建起政企沟通的“连心桥”。这些联系点不仅收集企业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还成为执法行为的“前沿哨所”。
此外,芙蓉区通过政府官网、街道公告栏、12345热线等渠道公开征集涉企执法问题线索,并对100余起涉企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进行廉洁执法电话回访,首次将涉企检查案卷纳入年度区本级案卷评查范围,实现从方案制定到结果反馈的全程监督。
今年以来,全区共梳理涉企执法问题线索20余条,汇编典型案例6个,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8份,推动执法行为不断规范、执法作风持续改进。
“监督不是找茬,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芙蓉区行政执法监督员——某商会会长表示,“我们既是‘监督员’,也是‘联络员’,要让执法更接地气、更合民意。”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芙蓉区通过制度规范、智慧赋能、监督贯通“三管齐下”,推动涉企执法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管理走向服务,不仅提升了执法质效,更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硬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张宏伟
编辑:王媛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