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长沙报道
4个月前,湖南推出了一套执行新机制——“预惩戒+信用修复”。
它的初衷很简单:给“诚实而不幸”的企业留出一段缓冲期,履行完义务后,还能修复信用、恢复经营。
作为湖南高院在十二届省委第六轮巡视整改中推进的改革亮点之一,机制如今已在全省铺开,为执行工作增添了温度,也让更多市场主体重拾发展信心。
一段缓冲,让执行更有温度
“先提醒,后惩戒”,这是新机制最受关注的一环。
对因资金链绷紧、暂时付不出钱的被执行企业,法院可视情况给出1—3个月缓冲期,暂不列入失信名单,同时通过信用预警、风险提示督促其主动履约。
在衡南县一宗交通事故赔偿案中,某运输公司旗下一名司机因疲劳驾驶酿成车祸,本该由保险理赔的巨额赔偿,却因保险公司无力赔付,落到了运输公司头上。可公司账户仅有10万余元,若是进一步冻结旗下车辆,等于直接断了“生路”。
“能再缓缓吗?我们很想还钱,只是这会儿真拿不出。”
对执行法官来说,这句话并不陌生。类似的情形,他们见得太多:有的企业确实融资困难,有的被三角债拖着寸步难行。过去想要宽限,往往得协调双方签和解协议,程序繁琐;如今有了“预惩戒”,法院多了一种柔性的处理办法。
在核实企业财务状况和履约意愿后,衡南县法院向该公司介绍了“预惩戒”机制,并确定两个月的宽限期。期间,法院暂不将其列入失信名单,同时保留部分车辆的运营资格,用经营收入偿还债务。
公司负责人彭先生向记者坦言,“成立十几年来,公司从未有过失信记录,信誉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这次,眼看着就要被贴上“老赖”标签,法院却主动告知能“喘口气”,让他们深感温暖。
目前,该公司已兑付20余万元赔偿款,预计本月再支付10万元,之后每月支付1-2万元。企业在履约,法院在监督,案件在推进,压力也在逐渐化解。
一纸证明,让企业重回正轨
缓冲期之外,信用修复也翻开了新页。过去的修复程序以企业申请为前提,如今转为法院主动审查。
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起借款合同纠纷中的被执行人,已被申请强制执行。汨罗市法院启动程序后,依法对该公司名下账户进行查控。在此期间,法院多次组织沟通,最终促成和解协议。该公司承诺按期付款,并如期履行完毕。
今年7月,“信用修复”机制施行。汨罗市法院向该公司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并联动相关部门同步清理失信记录。很快,公司顺利获得银行信贷,接到了新的项目订单。
这份《信用修复证明》上写着,“现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的信用已经修复,相关政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不应因本案对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信用惩戒。”
短短几行字,写的都是信用的分量。信用一旦受损,贷款、招投标、市场准入无一不受牵连;而当信用被修复,企业也就重新握住了发展的“通行证”。
“无论是预惩戒还是信用修复,目的都不是宽纵失信,而是鼓励守信。”湖南高院执行局局长李波表示,希望这一系列举措成为纾困惠企的“及时雨”、信用建设的“助推器”,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7月9日至11月10日,通过“预惩戒”措施,全省企业被纳入失信名单的数量同比下降28.15%,惩戒力度得到有效缓和。同时,湖南法院加大“信用修复”力度,已累计为4725家企业修复信用,同比上升26.68%,让更多有履约意愿的市场主体得以重回正轨。
放眼更长周期,2024年以来,全省法院已累计为1.6万家企业修复信用,机制成效正在持续显现。
“巡视整改既聚焦当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也立足长远,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执行领域的探索正是其中一个缩影。”湖南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将整改贯通“三大审判”“三大环节”“三大程序”“三级法院”,以高质效的司法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红网
作者:肖依诺
编辑:王媛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