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山市某村组的村民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随着土地征收补偿款陆续分到村民手中,这起拖了十三年的“心头事”终于有了圆满结果。从当初的争执不下到如今的尘埃落定,“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成为破解僵局的关键,也让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服务就在身边。
一场持续十三年的“钱袋子”之争
时间拉回2012年,韶山市外环线扩建工程启动,该村组因土地被征收获得20余万元补偿款。这本该是改善村民生活的“好事”,却因分配方案迟迟达不成一致,成了困扰全组的“烦心事”。“有人觉得被征收土地多的该多分,有人认为该按人头平均分,连存款产生的几万元利息归谁,大家都吵得不可开交。”现任村组长张某回忆,为了避免矛盾升级,这笔钱最终被存入时任组长王某的账户,存折密码由6名组委会成员掌握,这一“冻”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间,乡、村两级干部没少费心。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开了上百次,历任村组干部一次次上门劝说,却始终没能解开村民心中的“疙瘩”。“不是大家不讲理,是没人能拿出让所有人信服的‘说法’。”村干部李某坦言,每次开会都像“火药桶”,话不投机就拍桌子,矛盾反而越积越深。
法律顾问上门,把“法律条文”变成“家常话”
2018年,韶山市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湖南典明律师事务所的周亮律师,成了该村的“法治守门人”。得知该村组的征地款难题后,他第一时间扎进村里,从田间地头到村民家中,开启了“沉浸式”解困。
初到村里,周亮没急着下结论,而是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文本,挨家挨户听诉求。在村民罗某家的稻田边,他蹲下身用“土话”解释,“土地补偿费是给集体的,但青苗费、安置费得归实际耕种的农户,这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多年来,周亮化身为“普法宣传员”走访家家户户,针对大家最关心的利息分配问题,他翻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条条念给村民听,明确“只有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才能参与分配”。
慢慢地,村民们愿意坐下来听周亮说话了。“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远,听周律师一讲才明白,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都有规矩。”村民罗某说,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渐渐缓和下来。
从调解到庭审,全程护航解民忧
可调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周亮反复讲解法律规定,仍有部分村民对分配比例存疑,调解几次陷入僵局。“要不打官司?” 有村民提出想法,可一想到“打官司又花钱又费时间”,大家又犯了难。
这时,周亮主动站出来,“可以走法律途径,我来帮大家。” 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成了村民的“诉讼向导”,指导大家收集土地承包合同、征收公告等关键证据,逐字逐句修改起诉状,甚至陪着村民到法院提交材料。2025年3月,涉及多方的16个案件顺利立案,让这起久拖未决的纠纷终于看到了希望。近日,在法院的主持下,各方互谅互让,达成了令人满意的调解协议,16个案件均以调解结案。
制度微光成炬,法治护航乡村治理
该村组的征地款难题得以解决,并非个例。在韶山,“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已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法律顾问们化身“多面手”,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韶山乡湘韶村,法律顾问郭春华通过微信群实时解答村民咨询,帮村里审查民宿租赁合同,提前化解了多起潜在纠纷;在银田镇,法律顾问张小虎协助镇、村调委会,成功化解了一起持续三年之久的邻里纠纷。今年以来,韶山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座12场,审查合同30余件、村规民约3份,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
如今,一村一法律顾问的故事还在续写。周亮正指导村民制定《集体资金管理细则》,把利息分配、应急使用等事项纳入村规民约;韶山市司法局持续开展“法治明白人”培育工程,努力让每个村都有懂法、用法的骨干村民。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站在法院门口,周亮看着村民们忙着规划拿到的补偿款,感慨地说。这场持续十三年的纠纷化解,不仅解冻了一笔沉睡的资金,更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实践证明,当专业法律服务像水、电一样走进村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明白人” 解疙瘩,乡村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来源:韶山市司法局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