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法治沾着侗乡泥土落地——怀化市通道县坪坦村用“老款约”讲活“新法理”的侗乡治理新路径

来源:湖南普法网 编辑:王媛 2025-08-27 15:49:5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普法网讯(通讯员 杨庆喜 龚静)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乡,隐匿着一个被誉为“百里侗文化长廊腹心地带”的古老村落——坪坦村。这个始建于宋代的侗族聚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侗族建筑艺术与非遗习俗的活态样本。

清晨的坪坦村,大团寨鼓楼前的坪上飘着糯米香,58岁的“款师”杨老抱着琵琶,弹起《法治琵琶歌》:“民法典里有乾坤,夫妻恩爱要同心;款约古训不能忘,法治护航福临门……”围坐的村民拍着腿应和,他们正举着通道县司法局制作的《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跟着歌词默念。这是通道县坪坦村“老款约”与“新法治”碰撞出的生动日常。

作为“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心村,坪坦村传承千年的“款约治寨”传统,曾是侗民的“隐形法典”。近年来,坪坦村紧扣“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核心,深挖侗族“款约古训”的治理智慧,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款约筑基、民主赋能、文化润心”的特色治理体系,先后荣获“怀化市和美村庄”“怀化市文明村镇”“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第五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十批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如今,在通道县司法局的精准赋能下,这份“老智慧”正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助推坪坦村走出一条“传统治理基因+现代法治框架”双向奔赴的侗乡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把方向”:让法治思想“落进侗家灶膛”

用“侗语”讲法治。“以前讲法治,都是念条文,村民坐不住。现在用侗语讲‘款约里的民法典’,大家反而凑过来听。”坪坦村党支部书记银春朋说。这一转变,源于通道县司法局的“侗汉双语普法”破题。

依托“鼓楼讲堂”“萨坛宣讲”“款坪讲款”等侗族传统公共空间,创新“侗汉双语普法”模式,针对侗乡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记不住硬条文”的痛点,通道县司法局与坪坦村组建“司法员+款师+侗语翻译”的“三结合”普法队。一方面,将《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内容转化为“侗家话”,把“相邻权”说成“邻里要让三尺地”,把“婚姻家庭编”讲成“夫妻同心像款约里的‘鼓楼立柱’”;另一方面,司法员定期参与“鼓楼讲法”“萨坛宣讲”,用“乡音”传“法音”。

用“侗歌”传法治。组建“法治芦笙队”,将“反电诈”“未成年人保护”“禁毒禁赌”等法律条文编入侗歌、侗舞,创作《法治琵琶歌》《民法典里的侗家事》《款约劝善歌》等10余个节目,近年来在“侗年”“尝新节”等节庆巡演60余场,让法治“唱”进群众心里。

用“立体网”覆法治。“上次你们来讲‘反电诈’,用侗语说‘陌生电话说你中奖,就像款约里的‘外寨人骗糯米’,千万不能信’,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村民杨某兰说。用“村村响”播侗语法治广播,用新媒体平台发“法治小案例”,形成“抬头见法、耳畔闻法、指尖学法”的全覆盖格局。近年来开展“鼓楼讲法”200余场,覆盖1100余人次,真正实现“法治沾着侗乡泥土落地”。

款约筑基“活传统”:让千年古训“转化治理效能”

以侗族“款约治寨”的传统智慧为根基,将“款约”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打造“传统款约+现代法律”的双轨治理模式。

创新“款约调解”机制。建立“1+1+N”矛盾化解模式(1名法律顾问+1名款师+N名“法律明白人”),依托“鼓楼调解室”,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款师”参与矛盾调解,用“款约古训”讲清“法理人情”。近年来,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寨、矛盾不上交”。通道县司法局推出“款师法律赋能计划”,让“款师”变身“法治调解员”。2024年,村民张某和李某因林地边界起纠纷,“款师”杨老先讲“款约”里“邻里让三尺,子孙得福泽”,再拿出司法局制作的《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对照《民法典》“相邻关系”条款摆道理,半小时就把矛盾化解了。

制定“现代款约”村规。“款约是侗家的‘老规矩’,但得套上‘法治的壳’,才不会‘走偏’。”通道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将“款约”中“崇善厌恶、勤俭节约、禁毒禁赌”等核心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精神。“禁止滥伐林木”条款,加上“违反者需承担《森林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红白喜事不得铺张”,明确“道德评议会监督需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邻里纠纷要找款师调解”,补充“调解结果需符合《人民调解法》规定”。由此形成的12条“现代款约村规”成为了村民的“行为指南”,这正是坪坦村“传统+现代”治理模式的新起点。

构建“一约五会”体系。构建以“现代款约村规”为核心,“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建房理事会”协同发力的“一约五会”制度体系,通过“红黑榜”点评村民行为,让“软约束”变成“硬规矩”。如今,坪坦村的“款约治寨”模式已成为“金字招牌”,连续多年实现重大刑事治安案件、越级上访“双零”目标,村寨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侗家盛景。

民主赋能“聚民心”:让村民成为“法治建设主角”

坚持“民事民议、民办、民管”,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把“民主”刻进法治建设的每一步。

用“鼓楼议事”定大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每月在“大团寨鼓楼”召开“民主议事会”,小事当场议、急事快速决。“上次装路灯,是我们在鼓楼议事会上投票定的位置。这次老年活动中心修建,司法局的同志帮我们审了合同。”村民杨某兴站在“公示栏”下说。

用“透明公开”强监督。建立“年度晒单+月度公示”机制,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村级财务、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内容,村民知晓率、满意率均达100%。

用“民意渠道”解民忧。设立“村民意见箱”“线上法治留言板”,近年来累计解决“寨内路灯安装”“老年活动中心修建”“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群众诉求72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文化润心“融特色”:让法治氛围“浸润侗寨生活”

将法治文化融入侗文化传承,打造“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浸润式法治阵地。

节庆里“演”法治。“侗年”的晚上,坪坦法治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侗戏队正在演《张阿婆的养老钱》,讲的是“儿子不赡养母亲,款师用民法典说服他”的故事;旁边的“法治灯谜”区,村民猜着“款约里的‘不偷不抢’对应哪部法律”;小朋友举着“小小法治宣传员”的牌子,给游客发放《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近年来,在“侗年”“尝新节”“月也”(侗族走亲节)等传统节庆中,用侗戏、琵琶歌、芦笙舞演绎法治故事,惠及群众800余人。

阵地里“融”法治。坪坦法治文化广场将“侗元素”与“法元素”无缝融合。风雨桥造型的法治宣传栏里,贴着“款约条文”与“民法典解读”;鼓楼造型的“法治书屋”里,摆着司法局捐赠的500余册法治书籍,“坪坦书屋”获评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公共阅读空间”;广场的花园里,有“惩戒石”“款约古训+法治名言”,让群众在“逛广场、读好书”中接受法治熏陶。

传承中“育”法治。“我们把‘侗款讲法’纳入非遗传承课堂,司法局的哥哥姐姐和村里的叔叔阿姨经常来教我们学‘款词’、讲法律。”12岁的“小小法治宣传员”杨某语说。她已经能熟练背诵“款约里的‘尊老爱幼’对应《民法典》的‘赡养义务’”。如今,坪坦村的“非遗传承课堂”成了“法治启蒙课堂”,20名“小小宣传员”正努力让法治精神在侗乡“薪火相传”。

“坪坦村的实践,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款约’给法治添了‘温度’,法治给‘款约’定了‘边界’。”通道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站在鼓楼前,望着正在讲法的“款师”杨老说,“我们要继续挖掘‘款约’里的法治基因,让侗乡法治建设更有‘侗味’、更贴‘民心’,为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提供‘通道样本’。”

夕阳西下,鼓楼的铜铃响了起来,村民们端着油茶围过来,“款师”杨老又弹起琵琶:“款约是根,法治是魂;侗家儿女齐努力,幸福生活比蜜甜……”风穿过风雨桥的廊檐,把法治的歌声,吹进每一户侗家的木楼里。

来源:湖南普法网

编辑:王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