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传堂老人向来访的适龄青年讲述自己的战场经历。
103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曾传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周后明 张居俊 报道
“那时打枪准得很,美国鬼子一枪一个!后来用上机枪,更是厉害!”在洞口县竹市镇龙潭村,103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曾传堂对围坐在身边的入伍适龄青年时,话语中依旧带着战场上的豪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提及战场经历,老人眼中一定会燃起光亮——为国征战的荣光,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与筋骨。
枪林弹雨初砺剑:只为那支“穷苦人”的队伍
“早听说共产党的队伍好,是咱穷苦老百姓的队伍!”1948年,被抓壮丁离开家乡的曾传堂在吉林省四平市毅然决定加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这支官兵同甘共苦、为天下劳苦大众打江山的队伍里,曾传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跟着这样的队伍,有奔头!”枪林弹雨中,曾传堂作战勇猛,军事素质尤为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表现突出的曾传堂被部队选中,准备送他去深造。可质朴的曾传堂却拒绝了部队的好意:“我清楚自己的斤两,机会该留给更需要的战友。”
硝烟散尽,曾传堂选择解甲归田。
“尘归尘、土归土,我本来就是农民嘛,有一亩三分地,饿不着!”曾传堂带着安家费回到洞口县老家,看着土改后分到的土地,他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决定在农业生产上好生施展一番拳脚。
同时,曾传堂参加过人民解放军的经历加上踏实肯干的品格,也让他成为乡里“香饽饽”,很快便与心仪的姑娘组建了温馨的家庭。
战鼓再催征衣重:忠孝难全亦无悔
新婚的甜蜜尚未沉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很快落到曾传堂的肩上。
1951年6月,曾传堂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要重归军旅,用手中的武器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面对妻子的眷恋与家人的忧心阻拦,他深知亏欠,临行前甚至嘱托妻子“可以改嫁”。但深明大义的妻子握紧他的手说:“放心去,家里有我!”
她这句简单的承诺,托起了出征战士的如山重负,也独自扛起了照料曾家二老的重担。
在朝鲜战场,曾传堂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他再次展现过人胆魄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总是冲锋在前的机枪手,竟能身经百战而毫发无伤。
然而,朝鲜战场上的残酷也让这名勇士几乎破防。一次激战后,面对双手沾满战友鲜血的美军俘虏,悲愤至极的曾传堂几乎情绪失控。千钧一发之际,部队领导冲上前死死按住了他的机枪——铁的纪律与党的政策,在血与火中淬炼着他的灵魂。
他说:“战场上机枪听我的,而我永远听党的!”
然而战场上的幸存,未能弥补他人生的遗憾。当他在前线为国拼杀时,家中父母相继辞世。是妻子以柔弱的双肩,日夜侍奉于公婆病榻前,替远在战火中的丈夫尽了人子之孝。这份恩义,他铭记了一生。
多年后提及这份遗憾,老人眼中依然泪光隐现:“忠孝难两全,最是对不住父母!”
信仰终铸赤子心:归田犹存报国情
1956年2月,一个让曾传堂毕生铭记的时刻到来。因作战英勇、工作积极,他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加入咱们队伍开始,我就一直追随党,突然成了其中一员,那种高兴……”时隔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入党的那一刻,老人脸上的喜悦依然纯粹如初。
从朝鲜归国后,部队再次向他敞开留队之门。而他再次选择了回归乡土:“仗打完了,党也入了,该回来建设社会主义了。”
1956年3月,百战归来的曾传堂带着党员的身份回到洞口县竹市镇,与勤劳贤淑的妻子一起耕耘着脚下的土地。日子在平淡中一年复一年地度过,夫妇二人抚育的两儿一女亦各自成家立业,生活红火。
如今,老伴已先他而去,岁月亦侵蚀着他的健康。但只要谈及家国天下,这位103岁老党员的精神便瞬间昂然。
前来拜访的晚辈曾经问老人:“如果侵略者敢再来,您会怎么样?”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曾传堂豪气一如当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那我坚决跟着党继续上战场,不打赢不罢休。”
从青丝到鹤发,从战士到党员,曾传堂用一生践行着“跟党走”的朴素誓言。他的传奇,不仅铭刻在战场的弹痕里,更熔铸在以生命和忠诚许国的赤子之心中。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周后明 张居俊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