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图上没有标记的铁路线——湖南省司法厅寻找“最美老干部”侧记之三

来源:红网 作者:彭杰 编辑:吴佳俊 2023-07-01 14:05:1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讯(通讯员 彭杰)王本耀,一个身材魁梧的老爷子,满头银发打理的根根分明,看上去人特别的精神,一口常德味的普通话高亢嘹亮,隔着一条街都能听见。很多人不知道,像他这样既有南方人细腻又有北方人豪迈的性格,其实与他年轻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进入一个被誉为“铁军”的兵种,当铁道兵挺进大西北的经历息息相关。

图片1_副本.jpg

王本耀

大西北的“秘密”施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决定选址建设中国自己的导弹卫星综合试验靶场,为了联通靶场与外界须修建铁路“生命线”,历史的重担再次落到铁道兵的身上;同时要求“边选址、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纠正。”中央军委把铁路建设的重任交给铁道兵部队。铁道兵首长决定由铁第九师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

1959年1月,王本耀从老家常德入伍,分配到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参加新兵集训。那是一个国家使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年代。集训还未结束,3月份,王本耀又被分配到铁道兵第九师独立汽车营二连,不久随队参加铁路施工。

“从江南到大西北,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是什么力量让您扛过一段艰苦漫长的岁月?”笔者好奇的问道。一说起往事,王老眼神立刻焕发出光彩,声音也不自觉高了两度,乐观地说道:“国家需要。”

“当时还不能讲地址,不能讲工程,一切都是绝对保密。直到1999年,这条秘密修建的铁路才标注在中国地图上,铁道兵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知晓。”虽然已过去60年,但很多事情仿佛刻在王老的记忆里。他伸出手指在地图上描画:“那是起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水镇车站,由南向北止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柳园,全长240.6公里的一条永久性军事专用线。整个工程从1958年3月23日开工建设,到1960年1月16日正式交付国防科工委二十基地管理。这条铁路的建成对当年国家的国防建设,特别是发展现代科技装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片2_副本.jpg

“地狱般”的大戈壁

1959年的大西北并没有比“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候条件好多少。王本耀所在部队驻扎的地方,茫茫戈壁、沙丘,气候变化无常,不见人烟不见草,风吹砂石满地跑。当地人开玩笑的说,这里喝水限量,风沙管饱。

戈壁滩环境十分恶劣,大漠里常常刮“大旋风”,把帐篷吹得无影无踪。夏季酷热难捱,白天超过40度的高温,站在岩石上,鞋底的橡胶都能烤软了;冬天晚上寒冷刺骨,冷风像刀子一样在手脚、脸上划出一道道口子。

那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候,伙食供应不足,官兵经常吃不饱,不少人患上浮肿病;水更是稀缺,每人每天只有一盆水,从早用到晚。

即便条件艰苦,但官兵意志坚如磐石。王本耀和战友们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物资保障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钻地窝、战风沙、斗寒暑,掀起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大家一起抡大锤、砸石头、扛枕木、抬钢轨、打道钉,手上磨出老茧,脚上打起水疱,没有人叫苦叫累。

“大家都在比,南边的施工部队和北边的比;营与营、连与连之间都在比,比难度、比进度,什么都在比。在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力拼搏坚持,我们是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务的。”王老带着骄傲地神色说起曾经斗志高昂,不分昼夜,轮班作业的火热场面。“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说到情深之处,王老轻轻地哼唱起《铁道兵志在四方》。

图片3_副本.jpg

“要命”的龙卷风

战天斗地,忍饥挨饿,日夜奋战,抢修便道,转运物资器材都是基本操作,最让人害怕的还是罕见的龙卷风。初到西北的王本耀非常不适应当地环境,大风风速最高可达40米/秒,卡车都能吹翻,更不用说帐篷了。

1959年年春夏之交,王本耀所在部队施工过程中偶遇突袭的龙卷风,战士们纷纷就近找坚固的掩体躲藏,很不幸的是仍有战士被龙卷风卷走。

“当时您在现场吗?”笔者沉重地问王老。“我当时在旁边的工地,我们开着汽车第一时间就往那边赶了。”王老一边比划着远远望见龙卷风的样子,一边描述紧张地抢救现场。

“龙卷风所过之地,运输物资的便道路基基本都被损毁,建筑材料被吹的七零八落,大家顾不上清点物资,拿起铁锹、锄头就往龙卷风消失的沙丘跑,希望能把人救出来。”王老一脸哀伤,眼神变得空洞。

“那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牺牲,后来我们把他埋在铁道旁,希望在这个无人的戈壁上,有他钟爱的事业陪伴他。不少人到生命的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参与施工的是国防重大工程。”王老轻轻地抹去盈满眼眶的泪水深情地回忆。

死在戈壁滩,埋在沙丘头。清柳线建设过程中,许多牺牲的官兵被安葬在沿线的戈壁滩上,只有一座简单的坟茔。周恩来总理闻讯批示,加强人员和工程防护,确保部队官兵生命和施工安全。党的关怀更加激发了全体官兵的高昂热情,抢抓工期,加班作业,工程工期不仅没有延长,反而大大缩短了。

图片4_副本.jpg

戈壁滩上的“绿龙”

戈壁滩上修建铁路环境非常恶劣,这里长年尘土飞扬,黄沙漫天,如果不能锁住“沙尘暴”,用不了多久,铁路又会被大风沙吞没。在铁路修好之后,王本耀又随着部队开始寻水引水,植树固沙。

“戈壁土壤贫瘠,有的地方土壤深度仅十几厘米,在这种土质上种树就像‘在铁板上绣花’。”王老笑着给笔者说,“选什么树种、在哪里栽种、怎么养护等都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当年大家都是拿起铁锹铁镐从零开始,边学边问边摸索。”经过反复实践,铁道兵官兵寻找出在戈壁滩上种树的窍门,第一批栽种的沙枣、旱柳、刺槐渐渐在戈壁滩上扎下根来。

曾有战友戏谑:“戈壁滩种树比修铁路还难。”戈壁滩全年大部分时间风沙肆谑,植树代表着希望,不管多难,只要人在这儿,树就一定要种下去。树苗栽下去一回事,后期养护更重要,一棵树苗从存活到长大,需要铁道兵长时间细心呵护。

在河西走廊清水镇引来水源的浇灌下,这条以狂风怒吼而闻名的风沙地带变成了沙漠中的“绿龙”,原称为柳园的小集镇也因此改称为绿园。过去在地图上无法看到的“清柳线”,如今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路线之一。

来源:红网

作者:彭杰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646741/83/128151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