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爷爷举报孙子,“大义灭亲”绝非首选

来源:红网 作者:徐昕悦 编辑:陈乘 2021-10-21 22:09:0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四川自贡一位老人报警,称孙子经常无证驾驶摩托飙车,由于担心孙子不顾安全、闯出大祸,思虑再三后希望交警能帮忙制止这种危险行为。(10月20日 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对老人的行为表示支持,并表示“爷爷真是拎得清”。近年来类似的新闻不在少数,丈夫举报酒驾妻子、父母将偷钱的孩子送到派出所……公众大都予以高度关注和称颂赞扬。

警察与法律所具备的威慑,被当作教育亲人的最佳手段,报警俨然成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模版。但如此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情况吗?

“大义灭亲”正确与否,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议题。面对情感和道德之间的抉择,大多数人会屈从于天性和亲情选择,背离理性与道德,所以“大义灭亲”才成为一个值得赞扬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无条件地选择诉诸法律解决问题,举报亲人只能作为诸多举措无效的最后防线。

我们应看清老人报警实为无奈之举。从新闻中“经常”“再三考虑”的字眼,可以得知老人是在没有强制力约束孙子且多次批评劝说无效之后,不得已选择了报警,这与网友轻松调侃的论调全然不符。想当然地将事件贴上“大义灭亲”“践行道德”“对公众负责”等标签,进行绝对化评判,是对事实的背离,对处于类似情况下人们的道德压迫。

诚然,“大义灭亲”式的报警会收获赞誉之声,也引来人们争相模仿,以“带孩子去派出所自首”为关键词,能检索出数量庞大的新闻事件。如此铁面无私之举看似正确,细细考究,却能发现此举不过是将对教育义务转嫁到警察身上,以法律进行威慑,利用恐惧和羞耻逼迫亲人改正。既不考虑对亲人心理认知的伤害,也忽视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绝对化地采取报警方式,恐将亲人逼向更危险的方向。

如何正确对待错误,比犯错本身更值得重视。“大义灭亲”式报警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防线,但绝非首选举措,我们还应探寻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面对一味推行“大义灭亲”的单向思维,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新闻报道中把握舆论方向,呼吁人性温情的回归。作为亲人,要在问题初现端倪时对犯错者进行教育,探寻其犯错的深层原因,与亲人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道德与情感并非全然对立的两面,我们不妨给犯错者多一些机会,也给亲人多一些信任。

文/徐昕悦(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徐昕悦

编辑:陈乘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2021/10/21/103151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