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参赛作品
国庆长假时,又见团圆情。10月6日,“梅姨拐童案”中的又一名失踪儿童李成青,在广州警方的协助下与亲生父母首次相见,一家人时隔16年后再次团聚。(10月8日 红星新闻)
新闻一发布,评论区里首先涌现着祝福与喜悦之情,接着评论区开始了“梅姨案”以及“买家怎么判”的热烈讨论。但是,笔者认为,大家好像忽略了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便是这个新闻的主角。
被拐儿童找到后就“圆满”了吗?笔者在类似新闻事件里发现,激动的都只是被拐儿童的亲身父母,对于被拐儿童而言,他们都是非常茫然的,很多小孩在还没记事的时候就被拐卖了,他们一直都以为自己的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在被亲生父母找到后,心理上可能会出现问题,他们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尽管那是至亲的家人。这也使他们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中,他们不知道是该跟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还是应该继续留在养父母的身边。
找回被拐儿童,当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在大团圆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伤害。小孩是个体不是物品,所以在对待归属问题上,不只是物归原主这么简单。有些被拐儿童对养父母的依赖之情,甚至比亲生父母要深得多,而且每个人对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和身边人都是有情感的,要接受一个新的环境是需要时间和陪伴的,更何况是对于小孩来说。
所以,在找回被拐儿童后,我们应该多考虑小孩的心理健康,在激动兴奋之余,应该多关注小孩的日常行为举止,因为小孩还有很多的困扰与情感是说不出口的,比如,有些被拐小孩会感到两面为难,在亲生父母这边,小孩对于他们炽热的亲情感到陌生,在养父母这边,因买卖儿童事件而产生隔阂。对于这种情况,寄望于他们亲口说出,不如以陪伴为主,多关注小孩的日常细节,并进行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给孩子请专业心理医生。
被拐儿童的亲生父母,不能只沉浸于找到小孩的喜悦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于“梅姨”是否落网和“买家怎么判”的问题上,还应关注被拐儿童的心理辅导问题。
文/曾凤(长安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曾凤
编辑:张瑜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