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张江西九江银行彩礼贷的海报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海报上赫然写明“最高可贷30万元”“用于购车购首饰”等,更有诱人的宣传口号——“贷”来稳稳的幸福。然而据该银行人员表示该彩礼贷实则是个人消费贷产品,彩礼只是宣传。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涉及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据3月17日澎湃新闻消息)。
彩礼贷变消费贷,九江银行这一波宣传着实令人疑惑。用触碰社会痛点的“彩礼贵”问题大肆宣传贷款产品,看似剑走偏锋,创新有为,实则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和社会不良影响,既违背了商业准则又违背了公序良俗。
我国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从银行的这波营销行为来看,用彩礼、结婚等噱头吸引用户借贷消费,传播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误解,这样的行为已经违背诚实守信原则,有可能涉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另外从金融监管层面看,彩礼属于消耗性产品,彩礼贷等消费贷还款难度大,违约风险高,彩礼营销鼓吹贷款结婚,有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之嫌,不仅引导错误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很可能迎来“还不上”不良信贷风险。
其实,不论是真的彩礼贷,还是营销噱头,彩礼营销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彩礼营销背后是对索要高价彩礼这一不良民俗的助长。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不少地区有着索取彩礼的婚嫁习俗。在人们看来彩礼一定程度上是情感和诚意的表达,是确定婚姻关系的见证。然而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的彩礼金以及标配的房、车成为众多适婚青年不可承受之重。
彩礼之俗不仅大大增加了青年结婚的成本,增加父母长辈的经济负担,更是助长攀比炫富、铺张浪费之风。而银行方面所谓的“暖心之举”甚至可能让适婚青年因彩礼贷而背上巨额欠款,因婚致贫,产生家庭矛盾,影响婚姻关系稳定和谐。可以说彩礼营销既不符合商业准则,更是损害公共利益,是对法理与情理的挑战。
其实,高价彩礼已并非法外之地,我国法律已经开始进行约束。民法典中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法关于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中规定了彩礼返还的请求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治理。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各地也逐渐开始移风易俗,整顿高价彩礼乱象。
因此,杜绝任何以彩礼为噱头的营销是全社会应有之举。作为金融机构更应该以身作则,创新宣传推广产品本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清楚并非所有的消费需求都可以转化为信贷产品。企业追求利润、吸引消费的同时也应有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引导正确价值观。更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为不良风气和民间陋习“站台”。与此同时央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产品广告营销行为,严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高价彩礼之俗将原本动人的爱情关系化为冰冷的金钱数字,虽然得到了满满的派头和面子,然而增加的却是婚姻的负担和矛盾。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人们同样应该树立理性消费观,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毕竟彩礼贷“贷”来的不是稳稳的幸福,而是负债累累的人生。
来源:正义网
作者:何慧敏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