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邓联群同志是邵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的大队长。自1998年他转业到所,就“困”在一线教育改造的工作岗位上,单任大队长一职已长达15年。21年来,老邓见证了戒毒(劳教)事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发展,戒毒所也注视着峥嵘岁月的他黑发变银丝。戒毒所辛苦了一代又一代戒毒人民警察,同时考验了一位又一位戒毒人民警察的家人。奉献往往是一个“团队”的付出。
“乌鸦尚能反哺”。老邓最愧对的是他的父母双亲。父亲走得早,那时是1990年7月10日,那时28岁的他在广东花都的军营里,没能陪父亲走最后一程,落下一生的遗憾。这肝肠寸断的痛楚百般折磨着他,每每忆起往事,他都双目含泪,悲呼父亲57岁就离世了。
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奔驰到2018年11月2日。凌晨7点值夜班的老邓组织戒毒人员出早操后,才接通老弟第二次打来的电话——母亲病逝了。剧痛再次袭来,可警服穿在身责任重于天。老邓强忍着悲痛,还是先组织戒毒人员集合开饭,等到大队民警上班到位后,才向胡南春政委请了假。一路颠簸直到中午11点才赶到老家。老弟们责怪他的拖延,他默不作声,一起帮母亲入殓。在涟涟的泪眼中,往事重现。
母亲瘫痪在床10个年头,身在外地的他因工作分身乏术,一直是由小弟弟在照顾。2011年冬,小弟弟罹患急性白血病,家里就请了保姆照顾病母。一天保姆把床单、尿布等放在炭火上后,万般不该地出门了。无人看守的炭火烤干什物后,又点燃了它们。火星在一点点升腾,渐渐蔓延开来。悲剧正露出它残酷无情的狰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鬼使神差,小弟弟正好从长沙化疗归来,不放心病榻上的母亲来看看。火灾被及时地发现和扑灭。善良、敦厚、孝顺的小弟弟痛心疾首,辞退了保姆,拖着病体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地继续亲自照顾母亲。这一切老邓苦心明了;可他得选择,忠诚胜过了孝心。
老邓的妻子呢,这个与老邓相濡以沫、相呴以湿29年的人幸福吗?在日常生活中,老邓往往所里、大队一个电话,不管是栉风沐雨,还是数九天寒;不管是刚回家,还是节假日,都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赶到工作岗位上。他常把这比作“医院医生、护士遇到了急诊”。“去”是如此容易,回来是那么“磨蹭”。“一会儿就回来”是老邓的口头禅。可一走就杳无音讯(矫治大院内严禁带手机入内)。联系不上和夜深人静的共振加剧了妻子的怨忧。多少个夜妻独守家门等候那个熟悉而“陌生”的人回家。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团聚时刻。一年又一年为化解戒毒人员的思家之苦,创建平安春节,在响亮喜庆的鞭炮声中,在满桌珍馐的团圆宴里,老邓和妻儿都满怀着苦涩的分离情,度过一个又一个独奏的除夕和春节。有时妻实在看不下去,述述委屈,发发怨气,常说他“戒毒人员比老婆孩子还重要”。耿直的他冷不丁冒一句“:没有一个好岳父岳母给联系一个‘好’工作。”妻见拗不过,只好作罢,任他“胡来”;可亲友们纷纷为她打抱不平“下辈子一不嫁军人,二不嫁警察。”
人们常言“孩子是家庭的纽带和中心”。没错,儿子是老邓的宝贝疙瘩;老邓却是儿子的失信父亲。1998年老邓转业到戒毒所工作,那年儿子5岁。外出旅游一直是儿子从没放弃的爱好。40岁的老邓许诺带儿子去哪里哪里,50岁的老邓还是许诺如此如此,现今的老邓依然是这样。可在21年间老邓仅带着妻儿去过一次北海。“马上离开大队了,过几天就出发”成了儿子眼中父亲最大的谎言。大一那年,儿子怒怼父亲这是“望梅止渴”。儿子小时,老邓早班,儿子早学,这难得的重合,使老邓能尽父亲的责任送儿子上学。可儿子放学,老邓就专门租用了熟人的摩的接儿子。儿子从小就习惯了一个人呆在家里,“等”成了儿子生活中的常态。每天等父亲把工作干完了,月上柳梢头才能见到父亲亲切的身影。今年儿子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工作了。谈婚论嫁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愚忠”,也原谅了父亲的“失信”。滔滔不绝的话语中尽是担心父亲的身体,要父亲好好地活着,安享儿子的福。
是啊,在绵延似乎毫无尽头的“夜”里,在灯火彻夜通明的值班室里,老邓的身影仿佛铸成了一尊永恒的雕像。21年的戒毒人民警察生活,早早将老邓磨塑成两面“黑”的人。初次见到老邓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位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而熟悉他的亲友们更知他的心“黑”——至亲至爱的家人们都受到了他的“冷落”。可在日日月月年年的相伴相生的日子里,家人们心中有了那首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来源:邵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作者:肖海勇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