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家名为51信用卡的公司正处在风口浪尖上。这家公司被称为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在线信用卡申请平台,注册用户超过了8000万人,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近1.4亿张,超过100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都是他的合作伙伴。就是这样一家号称金融行业“独角兽”的公司,最近被警方突击调查了,调查的原因是什么?这起事件背后,又暴露出了非法放贷的哪些乱象呢?
10月23日,《央视财经评论》邀请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张珺、财经评论员万喆,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催收乱象 有多严重?
张珺:暴力催收扰乱市场秩序 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张珺:暴力催收影响正常市场经营秩序,而且也危害了人身自由、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等等。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相关的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法制意识淡薄的问题。我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应当守好法制这条底线,尊重法律、尊重公序良俗。
万喆:创新不能以践踏社会底线为代价
财经评论员 万喆:创新不能以践踏社会底线为代价。51信用卡或类似的“独角兽”公司,搞金融创新,对整体金融市场、信贷市场或许有一些补充作用。但51信用卡暴露出来的问题,难道只是一个短期事件吗?
实际上,从这个公司运营路径来看,在最开始的几年盈利不是太好,后来主要进行的是一些信贷撮合业务。信贷撮合业务已经超过整个公司50%以上的经营内容,而且利润可能会更高,占了60%、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催收成为了目前能够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其中究竟有多少是通过暴力催收获得的呢?因此我认为,这起事件不是偶然发生,也不是短期问题,他需要更深刻检讨以及向公众道歉。
暴力催收 该怎么管?
张珺:多元共治 行业自律 加强监管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张珺:我们该怎么看待、判断暴力催收行为?当讨论催收行为是否是暴力时,这个暴力,不仅仅是日常用语的用法,而核心是要看是不是违法行为。是否违反现在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法规,《刑法》上是否触犯一些罪名。比如,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身财产安全,威胁到名誉权、隐私权等等,威胁到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权益,那么这就构成了所谓暴力或者软暴力催收行为。
因此,限制和减少这种“暴力”,需要全社会多元共治,多主体参与。首先是行业企业要守住法律这条线,要守法经营、加强自律;其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治理的制度,并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负面行为的监管,共同营造打击非法的氛围。
万喆:需清晰界定非法界限和主体责任
财经评论员万喆:要想把非法放贷的乱象管住,要清晰界定非法的边界,以及主体责任到底怎么认定。什么样的属于非法经营罪,比如放贷时间、放贷人群超过多少数量,放贷的利息超过了什么样的数量,实际上都是有的。情节严重的无非就是软暴力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导致有的人自杀了,或者甚至有生命危险等,那这肯定已经属于违法现象了。
另外,还有新型犯罪手段。包括这里面含了新型技术因素,包括通过爬虫进行数据整合,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其实在金融市场里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现在有了大数据以后,某种程度上使得信息更对称了。
那么,数据到底应该怎么用?由谁来用?由谁来搜集?由谁来应用?由谁来分析?以及以什么途径取得和使用?这样的界限,如果更清晰一些,实际上不仅有利于对市场的监管,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市场的主体。
张珺:企业应合法合规经营 用户应树立健康价值观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张珺:企业应该做到合法合规经营,用户也应该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企业一方面追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守好法律底线,做到合法、合规。当我们讨论到很多行为,是否涉及到暴力催收、非法放贷的问题时,其实《刑法》当中已经有一些对应的罪名,比如恐吓或者是骚扰这方面的行为,可能会涉及寻衅滋事罪。而诽谤或者是P图等等的一些行为,可能会涉及到诽谤侮辱罪。还有关于通过爬虫获取个人信息,是否做到了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传播等等一系列环节中,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呢?这些都是在企业经营当中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些法律风险问题。
另外一方面,我认为用户应该树立健康的金钱观、消费观。现在,尤其是很多年轻的群体,可能会进行一些攀比性、炫耀性的消费,在进行借款行为的时候,往往是不考虑后果的,或者是不考虑自身的还款能力是否能够承担这笔借款。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引导形成一种健康的消费观、金钱观。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