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期调查节目揭开了假流量和假数据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原来,现在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上动辄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点击量和转发量是人为造假,这些天文数字主要是借助可以登录多个微博账号的“外挂”软件完成。
娱乐圈之乱,肯定不是一日两日之事。前些年媒体曝光“艺人买热搜”,已然引起公众对“明星”公信力的质疑。动辄数亿的“关注度”,居然可以买,那么时下那么多光环加身的“明星”,究竟哪个“名副其实”?中国娱乐产业的大厦,一旦少了公信力的支撑,会不会岌岌可危?
曾经的“明星”,是群众用脚投票赋予的身份。而今天的“明星”,可以靠炒作、作假“包装”。过去的演艺界,盛传着“靠老天赏饭吃”的说法。所谓明星,就是“很多人因为一个作品一下认识你了”,说起来玄乎,但却是客观事实。有人再努力也不火,听起来残酷,但也另一方面说明了“明星”头衔的货真价实。而今日的不少“明星”,一茬又一茬, “流量”虽大,但老百姓大多不认识,流量可以造假,但老百姓却不会买账,这也是娱乐圈如今社会影响力萎缩的原因。
假流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明星”,注定会离群众越来越远。作为一名70后观众,笔者常常为“跟不上影视剧里明星脸的变化”懊恼不已,曾经看港台影视,卡斯就那么几个,可有些名字和面孔就是质量保证。得知现在的不少明星,就是“靠刷流量刷出来的明星招牌”,看来不是我们这些老观众落伍了,而是“这些明星根本就是伪明星啊”。造假并非人畜无害,而是希图观众“看了流量为所谓明星买单”,涉嫌造假诈骗,客观上更有“劣币驱逐良币”的企图,这是比考试作弊更恶劣的行为,得知上当,普通观众只会远离所谓流量明星。
曾经,“明星圈”与“主流影视圈”几乎重叠。表现为,某个“长期提供一流文艺产品”的明星,其新作品一出来就受热捧。彼时,“明星”是用作品说话的,头衔是普通百姓给的。背后是信任机制。
而如今,“流量明星圈”和影视艺术作品质量越来越疏离。老百姓被娱乐圈骗多了,对“小鲜肉”不买账,对“流量”更是不屑一顾,去不去影院,追不追网剧,首先看的还是口碑。而这也是这两年《战狼2》《流浪星球》等票房大片只关“口碑”无关“明星流量”的根本原因。
艺人做假流量,带来一时的虚假繁荣,而泡沫总会被戳破的。没人相信,单个艺人和其幕后团队能兴风作浪。背后的粉丝群体、演艺市场和平台方做成的“做假生态链”也难辞其咎。“明星”机制,是一种各方达成的契约关系,其根基是诚信运作和公信力。做假流量造“假明星”“伪明星”可得一时收益,可是老百姓还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当他们被骗多了不再买账,伤其根本的,还是整个娱乐圈。中国娱乐产业潜力巨大,但撬起它的,肯定不是“假流量”“伪明星”。
文/程振伟
编辑:田德政
作者:程振伟
来源:红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