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舆论对扶贫中不正之风的高度敏感未尝不可
2019-01-30 09:21:13 字号:

临近过节,领导干部走访慰问贫困户成为年终岁尾的最后一项工作。近日,一条“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官员慰问贫困户家庭”的消息中,文章中有一张困难户家庭的孩子“小汤”为领导弹琴的配图,有网友质疑,图中“出镜”的钢琴为德国原装进口,售价38万余元。涉事单位经过调查回应质疑:困难户家中钢琴并非进口钢琴,是孩子父母结婚时,用5000元彩礼买的雅马哈牌二手钢琴。并且,该男孩为自闭症患者,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尽依赖于父亲每月5000元左右收入维持。

开豪车住廉租房、虚报冒领扶贫款、职务侵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等扶贫工作中的负面新闻并不鲜见,个别地方的各种“奇葩”手段、暗箱操作行为一再刷新公众认知,违反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如果仅仅是个别、偶发现象,公众舆论并不至于高度敏感,关键是,放眼全国,根据媒体曝光的频次、数量来看,虚报冒领、侵占扶贫资金呈现普遍、高发态势。尽管中央和地方对于打击发生在扶贫领域中的贪腐行为保持“高压”姿态,但是监管和执纪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贫困户的利益被侵犯之后,然后事件沿着媒体曝光、舆论批评、监督执纪跟进这一路径发展。

就此次事件来说,对于网传的“38万余元进口钢琴”等信息,涉事部门及时介入调查,让事实真相回应网友质疑,此举得到了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声音认为,当前舆论对扶贫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过于敏感,搞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给当事家庭带来较大舆论压力。扶贫工作涉及公平正义,关涉民生福祉和贫困户家庭的切身利益,公共舆论对扶贫工作保持高度敏感实属必然。

扶贫工作覆盖范围大、涉及领域多,如果只依靠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很难保障全覆盖,而对于发生在基层地区、偏远地区,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虚报冒领、职务侵占、截留挪用扶贫金等违法违纪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力量,难免不成为一个“监管盲区”。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事实上是对“监管盲区”的补位,舆论保持对发生在扶贫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的高度戒备和敏感神经毋庸置喙。

但是,舆论监督和舆论批评应该围绕事实真相展开。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小汤而言,或许他不善于与人用语言沟通,但是通过他喜爱的方式——弹钢琴,对前来慰问的政府官员表示感谢,来表达内心世界,其本不该被卷入这场可以避免的“非议”和质疑之中。追问事实、叩问真相是舆论监督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警惕舆论被情绪裹挟,被不实传言牵着鼻子走,避免舆论走偏,进而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得益于相关部门及时调查和澄清事实真相,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对“小汤”一家人真实境遇的了解, “小汤”一家也因此获得了网民们更多的尊重和敬意。在公共舆论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时,我们也应呼吁舆论对贫困户家庭有更多温暖、善意的理解与鼓励。

文/任凯

编辑:唐盈

来源:红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