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许,李铁强(化名)将最后一瓶鲜奶轻轻放入客户家的保温箱,转身跨上电动车时,工装上的反光条在路灯下划出一道银色弧线;20公里外的涟钢厂区,周湖海(化名)头戴安全帽,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着,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两个曾因误入歧途背负罪责的身影,在娄星区司法局花山司法所的温情矫治下,正用双手编织着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破冰:用真诚叩开心门
2024年5月,因合同诈骗被判缓刑的李铁强踏入花山司法所时,仍沉浸在“西装革履谈生意”的往日幻梦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个习惯用网贷维持“体面生活”的年轻人,手机里存着上百张豪车照片,却偷偷将孩子的学费分期支付。
针对李铁强的“面子心结”,司法所制定“心理脱敏”方案。工作人员带着他参与反诈宣传活动,当听到受骗老人哭诉“养老钱被骗后不敢告诉子女”时,他整夜辗转难眠。在集中学习时,社区矫正专干用“账本对比法”为他细算人生账:“过去签假合同日薪2000元,但整日提心吊胆;现在送奶每单挣5元,却能挺直腰杆接孩子放学。”9月的一天,李铁强在配送车接送女儿放学时,当女儿摸着配送箱开心地说“爸爸的车比同学的玩具车还酷”时,这个曾羞于谈及工作的男人瞬间泪湿了眼眶。
自此,李铁强逐渐在鲜奶配送中找回踏实。“现在每送出一瓶奶,就感觉给孩子的未来多攒了一份希望。”抚摸着女儿贴在配送箱上的卡通贴纸,他的笑容里透着从未有过的从容。
新生:在劳动中重塑尊严
2024年12月,背着五口之家生计的周湖海前来到花山司法所入矫。司法所负责人在第一次走访时,看见潮湿的出租屋里,三个孩子共用一张折叠桌写作业,妻子不停收拾着家中的杂物。这个曾因工地收入微薄而伪造资质的汉子,时不时望着窗外发呆。“有时候觉得,高墙内外都是牢笼。”司法所工作人员倾听周湖海求职被拒的苦闷后,在帮其搭建求职信息平台的同时,通过定期谈心,引导他正视家庭责任,将生活压力转化为求职动力。并将其妻子吸纳进矫正小组,成为“家庭监督员”,每晚记录丈夫的工作感悟,给予其前进动力。
在司法所的持续努力下,周湖海顺利入职涟钢厂承包机构。靠着在建筑工地的勤劳肯干,他迅速获得用人单位认可,从日薪80元到300元,他用汗水和努力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如今,家中添置了二手书桌和洗衣机,三个孩子终于有了明亮的学习空间。擦拭着安全帽上的汗水,周湖海感慨道:“现在每多干一个工,就感觉给家里多添了一块砖,这份踏实,是司法所帮我找回来的。”
正如娄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所感慨的:“社区矫正不是冰冷的法条执行,而是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焐热人心的过程。我们多跑几趟出租屋,听他们倒倒苦水、聊聊难处,帮着联系一份合适的工作、解决一桩揪心的家事,就能让他们少走些回头路。”如今,李铁强的手机相册里,豪车图片早已被女儿趴在配送箱上的笑脸取代;周湖海家的折叠桌旁,新添的台灯在夜晚准时亮起,映着三个孩子写作业的背影。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改变,是“精准评估—分类矫治—社会融入”的社区矫正工作法在娄星区的扎实落地,更是娄星区司法局“法护新生”最接地气的注脚。
来源:娄底新闻网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