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来临,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烈日渐消,南风送凉,花草繁荣,细风拂水。在韶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春山眼中,“从前脏乱差,如今美如画”的韶山村,处处透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机与光芒。
昔日贫困村,今日红色美丽村庄。韶山村是湖南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完成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蝶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南始终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结合,先后涌现以“伟人故里”韶山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等为代表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6个、“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24个。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一行走进湖南多个镇村,近距离感受当地法治乡村建设的欣喜成效和全新面貌。
“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乡村
民法典主题广场、宪法长廊、法治营地……采访第一站,记者走进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的百年老屋如今变身法治研学基地皋陶书院,在这里,往来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我是小法官”“县衙审案”等课程,让法治观念浸润人心。
这些处处可见的法治元素,让金洲村呈现法治乡村建设的勃勃生机。据金洲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其中最亮眼的金字招牌当属“易嗲嗲说事”法治调解品牌。2020年,村里打造“易嗲嗲说事”法治调解品牌,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党员易建华回来担任调解员,讲政策、话乡情,及时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
从湘潭市驱车几十公里,车随山道一路蜿蜒前行,便来到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韶山村。
走进村子,只见一条平整干净的马路两旁,一方方小小的院落在绿树鲜花掩映下整齐有序……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映入眼帘,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养一生”,这是韶山村过去的真实写照。时钟拨回现在,韶山村户户似花园、处处皆美景。
据韶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春山介绍,韶山村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一些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将法治宣传内容融入其中,让群众在参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遵纪守法法治意识。
在距离韶山村不远处,与韶山村仅一字之差的韶阳村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韶阳村,民主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文化、法治、廉政3个广场,既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让人潜移默化接受熏陶。
“以前我们是边远村,政策落实不下来,别说路灯了,路几乎都是烂泥路;现在,韶山外环线穿村而过,全村有路灯近千盏,村民出门鞋子不沾泥。”韶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辜幼兰介绍说。
近年来,在韶山市委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帮助下,韶阳村建立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法治学校、道德讲堂、法治广场、法治文化宣传墙、法治图书室、人民调解室、警务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等,完善了民主法治服务的基础条件。通过组织培训,培育了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数字赋能推动法治乡村“向云端”
“谢谢!衷心感谢你们救了我!你们真是村民的保护神。”近日,从医院康复回家疗养的周娭毑紧紧握着浏阳市北盛镇环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建阳的手,满怀感激地说。
就在两个月前,正在万家组走访宣传打非治违工作的彭建阳接到某村村民紧急求助电话,“书记,我80多岁的老母亲不见了,从傍晚找到现在还不见人影”。
接到求助电话后,彭建阳立即通知正在开车巡逻的环园村民兵救援队队员周晓辉,赶到失踪老人的生活区域搜寻,并第一时间向北盛镇人民政府值班室汇报情况。
为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老人,彭建阳一方面紧急集合环园村全体民兵救援队员,按两人一组,带上照明装备扩大搜救面;另一方面通过“数字乡村”综合治理平台查看老人活动区域。
经过两小时不懈努力,终于在偏僻无人的盐津铺子北向围墙边找到了倒在陡坡上无法动弹、奄奄一息的老人。所幸发现及时,没有重伤,老人才转危为安。
近年来,浏阳市着力构建“党建+法治+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整合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信息化平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数字管理平台、“浏云调”视频调解系统三大平台,组织村(居)民代表、司法助理员、综治专干、村支两委成员等人员共3.6万余人进驻平台,精准高效办理群众诉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2年至今,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652起,调解成功率达98.97%。
多元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法治乡村
“山水相间,村寨呼应”,花垣县十八洞村因村内18个天然溶洞组成的溶洞群而得名,居民建筑多依山而建,顺水而居。
记者跟随采访团一行走进村内,一栋栋木质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映入眼帘,其建筑中的窗花、栏杆、屋脊、翘角、火塘、牛角灶等传递着苗寨特色风情。
“以前我们村贫穷落后,道路狭窄,村民缺衣少食,邻里纠纷较多。通过精准扶贫,我们摆脱了贫困,房屋修缮一新,泥巴路全铺上了岩板,邻里和睦,寨子上还办起了超市,讲理的地方也从不出村,大家心里敞亮、安居乐业。”谈起十八洞村的变化,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群众能走上富裕路,法治建设功不可没。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点。我们抓环境美化,抓特色产业,抓村级组织建设和法治建设,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八洞村妇联主任梅瑶感慨地说。
梅瑶告诉记者,针对十八洞村村民普遍讲苗语的实际情况,县司法局专门选派了一些掌握苗汉“双语”的律师,有针对性地提供双语法律服务。
驱车辗转十几公里山路,到达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凤凰县竹山村,竹山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凤凰最美苗乡一号公路“千云公路”贯穿全境。
村庄的蜕变,带来村民素质的提升。近年来,竹山村坚持将法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助燃剂”,依托苗寨村落风貌、山水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民宿文旅产业,创造285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门”目标。2022年,竹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80万元。
“湘西州以首倡地的首倡之为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富有湘西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西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湘西州司法局局长印道其介绍说。
截至目前,湘西州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4个,全州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获得荣誉153项。2022年,全州化解矛盾纠纷12598件,纠纷化解率达100%、化解成功率达98%。
来源:法治网
作者:阮占江 帅标
编辑:吴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