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卯足了劲加油干,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但是,越是攻坚期,越要实打实,坚持问题导向,把好事办好。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一些干部群众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12月6日 新华网)
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越到后面,贫困户脱贫就越困难,各地使出浑身解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显然是最为有效的办法,设定了目标,按照目标计划推进,达到预期效果,这样的项目推进办法屡试不爽。不过内蒙古一旗县扶贫,半年要评比5次,而一次迎检要花20万,这样的数据还是有点令人惊讶。
在扶贫进度交叉考核越来越严的当下,很多干部将心思用在迎检上,而不是用在真扶贫上。迎检之所以那么费钱,就在于迎检过程中,各种培训费、会议费等必须可少,必要的办公用品必不可少,还得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对迎检队伍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这样的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加起来,花掉20万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脱贫攻坚需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评比与检查只是手段,绝非精准脱贫的目的。不论拥有怎样的初衷,都不应该让评比、检查成为阻挡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的“绊脚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过于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拼比与检查项目,让基层扶贫干部无所适从,让贫困群众“找不着北”。而考评结果又直接影响各地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在此背景下推进的扶贫考核,已经成为了变味的考核,干扰的是贫困地区的工作秩序,影响的是扶贫干部的工作情绪,带来的是脱贫攻坚进程被阻挡。
一次20万的扶贫迎检费,是一笔冤枉钱。这笔钱本应该用在贫困户身上,本应该用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上。然而,有限的资金却花得如此没有必要,相关地区和部门不得不反思:如何纠偏这种不切实际的考核风向。
文/梅子缙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梅子缙
编辑:邬璐明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