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检察机关依法惩处严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 去年批捕1180人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刘子阳 编辑:严欢 实习编辑 刘秋平 2017-06-01 10:02:06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孟绍群

  □法制日报记者 刘子阳

  校园欺凌特别是校园暴力多发频发,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校园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校园暴力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共同推动解决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问题,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特别是校园暴力发生。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16年,检察机关依法惩处严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911人,经审查起诉2449人。严厉打击校外成年人参与实施校园暴力犯罪,共批准逮捕有关成年犯罪嫌疑人403人,起诉678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8件18人。

  多管齐下铲除校园暴力毒瘤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介绍,检察机关打击犯罪的同时,努力教育、感化、挽救涉罪学生。去年,对于涉嫌轻微校园暴力犯罪的学生依法不批准逮捕798人,不起诉688人。对校园暴力犯罪嫌疑人开展社会调查2733人、提供法律援助2514人,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2157人、附条件不起诉580人,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封存犯罪记录,提高了帮教效果。

  据了解,对于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轻微犯罪案件,检察机关积极引导犯罪嫌疑人真心悔过,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去年共促成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544件,保障了被害人权益,使涉案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史卫忠告诉记者,各地检察机关对于办案中发现的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督促有关方面堵漏建制、积极整改,推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清除校园欺凌和暴力滋生环境。2016年,检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校园周边网吧、酒吧、KTV等场所容留未成年人消费的现象进行整治,有效净化了校园环境。

  检察官进校园播撒法治种子

  201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牡丹江畔到彩云之南,全国巡讲团检察官们的足迹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地严寒,南国酷暑,大漠骄阳,高原低氧,检察官们不畏艰辛,努力播撒着法治的种子。

  作为全国巡讲团的一员,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检察院未检处处长郭志燕非常忙碌。

  郭志燕说:“基层检察机关尤其是未检部门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每次巡讲前后都是最忙的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加班加班再加班。过去一年,巡讲团每名成员基本上都处在每天加班加点的状态。”

  据了解,在巡讲过程中,全国巡讲团的23名讲师每到一地,无论多晚,都坚持到巡讲现场适应场地、调试设备。其间,有多位讲师的家人或者本人生病,但他们仍克服困难,按时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在重庆万州,他们深入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在没有礼堂和投影设备的情况下,在油菜地旁的坝子上给孩子们讲了一堂高质量的法治课;在西藏拉萨,他们克服严重高原反应,精神饱满地为高原孩子呈上法治盛宴;在新疆石河子巡讲时突发地震,他们协助学校组织同学们撤离,震后又回到石河子,为孩子们补上没讲完的法治课程……

  史卫忠说,每次巡讲后,校长、老师们都会主动向检察机关预约课程,同学们则围着检察官请教问题,要电话、加微信,实实在在拉近了师生与检察官、师生与法治的时空距离。

  少捕慎诉少监禁宽容不纵容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检察机关责无旁贷。

  史卫忠认为,检察机关要宽容不纵容,严管又厚爱,依法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对于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惩处,保持必要的司法警示。对于罪行轻微,属于初犯偶犯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尽量减少刑事诉讼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良影响。

  史卫忠说:“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不能简单地一诉了之或者一放了之,而是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教方案,加强认知引导、心理矫正、行为纠偏。”最高检将推动建立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异地协助机制,加强办案地检察院和流动未成年人居住地检察院的协作,破解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帮教难题。

  据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对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规定了一系列特别程序,如社会调查、监护人到场、合适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今年2月,最高检下发《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对落实特别程序作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范。

  史卫忠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是民事行政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检察机关要结合办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注意查找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隐患,努力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环境。本报北京5月31日讯制图/孟绍群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刘子阳

编辑:严欢 实习编辑 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