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政策“搭车”行为要依法“刹车”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段宇翔 2018-05-17 09:58:26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各类惠民政策的增多,一些乡镇、村庄在平时管理、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热衷通过“搭车”“挂钩”“连坐”等方式,自我创造出一些“土政策”。这些搭车政策,不仅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还会损害党群关系。(5月16日半月谈网)

  众所周知,好政策贵在真落实。如果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使政策变味走调,那么再好的政策都会削弱影响力。政策“搭车”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政策落实的偏位。这些“搭车”而来的“土政策”,大多都不是出于公心,群众自然就得不到十足的红利。为此,必须要对这种行为予以叫停!

  现实中,类似情况的“土政策”不时见诸报端。从本质上看,政策“搭车”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多大区别。尤其是,这些“土政策”既不合乎情理,又不符合法规,是典型的短视行为。有时候看似是创新之举,其实并非是为了惠及更多群众。当好政策遭遇加码加价抑或选择性执行,那么只会给地方的良性发展带来束缚。

  “土政策”的典型特征是利益至上。政策“搭车”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就在于利益驱动。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依法行政的缺失。政策“搭车”,老百姓基本没有知情权,更别谈选择权。在这种治理思想的影响下,群众的合理诉求难免会得不到有效解决。正是如此,政策“搭车”严重的地方,往往会积聚很多民怨矛盾。

  说到底,政策“搭车”突破了政策法规与权力使用的边界。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还得需要权力监督制度来兜底。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该做,都应内化为基层干部的自觉行为。当前,基层治理迫切需要让政府职能回归服务本位。只有摆正了角色,才能管住权力乱伸的手,逐渐铲除滋生“灰色地带”的土壤。

  政策“搭车”,不应该在政策转化过程中制造公平裂痕。要知道,任何一项好政策的出台,都是以公平为基础的。一旦丧失了公平,就很容易曲解政策内容,进而偏离政策设计的初衷,这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人民群众,都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是时候对政策“搭车”行为进行依法“刹车”了。

  文/赵耀世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段宇翔

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pf.rednet.cn/content/2018/05/17/47314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