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月要接待好几波不同部门的检查,今年总共就两次,都是扫码入企,每次迎检简单省心。”在湖南省长沙县,湖南某公司总经理舒佳明展示手机上的“湖南营商码”检查记录,言语中透着轻松。
这场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的“松绑”,源于湖南省长沙市司法局今年以“减少涉企干扰、减轻企业负担”为核心,推动涉企行政检查实现从“简单执法”向“智慧精准”、从“各自为政”向“跨部门协同”的深刻变革。目前,全市涉企检查次数平均下降超30%,部分区县降幅超60%,企业在法治护航下跑出发展“加速度”。
制度筑基:刚性约束减干扰
长沙的涉企行政执法改革,始于一场直面痛点的“自我革命”:用执法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
“以前今天查安全,明天查台账,一周要停工好几次准备迎检。”曾有企业负责人这样吐槽。为破解“多头检查、重复执法”难题,长沙市司法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推行“五一工作法”:用“一张任务表”明确部门分工,绘“一幅流程图”指引操作步骤,列“一份负面清单”划定权力红线,设“一个监督码”畅通反映渠道,开“一堂专题课”强化能力培训。
这套“组合拳”为涉企行政检查立下刚性规矩。同时,全面推行的“扫码入企”为执法权力套上“电子缰绳”——任何检查必须扫码报备、亮证入企,全程留痕、不可篡改,从源头杜绝无依据、无计划的“任性检查”。
长沙还严格落实“计划外无检查”原则,要求所有执法单位制定公示年度检查计划,给予企业稳定预期,终结“突击检查”带来的焦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沙县行政检查同比下降64.7%;望城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7.83万户,同比增长12.16%,涉企检查大幅下降。
单纯的“减”不是目的,更要精准地“管”。为此,长沙组建了社会各界参与的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在企业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通过案卷评查对执法行为“定期体检”,专治“小过重罚”“乱罚款”等问题。这套“内外结合、社会共治”的监督体系,标志着政府正从“管理者”向市场活力“守护者”的转变。
智慧赋能:精准监管提效能
“如何不增负却监管到位?”长沙的答案藏在科技赋能中。
在开福区一家连锁餐饮店后厨,高清摄像头24小时运转,连接着区市场监管局的“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搭载AI视频识别技术,能自动抓拍未戴口罩、食材乱放、鼠患等违规行为,发现问题立即推送预警至企业手机,限期整改。
“预警后主动整改到位的,依法不予处罚。”开福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这种“预警+自纠”模式既促企业自律,又减少实地检查。目前平台已接入437家单位,今年精准识别隐患220起,企业自行处置占比达80%,实现了“无处不在的监管、无事不扰的执法”。
智慧监管还体现在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上:浏阳市根据企业信用和风险建立“分级清单”,对1936家信用良好企业降频检查,将资源投向606家高风险企业;望城经开区将40家低风险企业纳入“白名单”,依托智慧安监平台实施线上自主监管;市医保局按服务质量将25家医药机构分四级信用,差异化监管……这种“数据驱动、分类施策”模式,让有限执法资源精准投向关键领域,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满意双提升。
协同联动:一次检查聚合力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这句口号已成为长沙为企业减负的标志。
针对“多头跑、重复查”问题,长沙市司法局大力推行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将分散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浏阳市永安镇,“周四集中执法日”已成惯例:每周三提前发布检查计划,统筹应急、消防、卫健等部门执法资源;周四上午联合检查组准时上门,完成安全生产、消防设施、员工健康等“全面体检”。
“以前各部门分开查,要陪多趟、备多套资料,现在一次搞定。”从外地迁至永安镇的倍益科技负责人潘剑华对此赞不绝口。数据显示,该模式使镇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7%。
在市级层面,市司法局聚焦危化品、食品药品等11个重点领域,制定跨部门监管清单和联合检查指引。近日在对某公司长沙作业区的检查中,市应急局联合生态、交通、市场监管、消防等9部门“组团”上门,市司法局全程“伴随式”监督,确保检查规范公正。
从乡镇“集中执法日”到市级“联合检查”,长沙通过构建“市-县-乡”三级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将“分散执法”变为“合力服务”,让法治“硬约束”转化为营商环境“软实力”。
长沙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王明玖表示,将继续以规范涉企执法为抓手,提升检查质效,激活企业活力,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长沙高质量发展。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