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右一)收到社区矫正对象送来的锦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在浏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提起科长陈飞宇,同事们常用四个字形容他——“有想法、有温度”。这位年轻的司法工作者,正以创新思维与人文关怀,为社区矫正工作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从打造特色帮扶品牌到创新普法形式,从规范业务流程到推动社会协同,他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也让自己从一名司法新兵成长为行业的“行家里手”。
“爱心浏传”:助力“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
“矫正不只是‘管着’,还要帮他们重新找到社会的‘位置’。”2022年刚到社区矫正科时,陈飞宇常琢磨这句话。面对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因社会成见而自卑、抵触的情况,他决定打造一个帮扶品牌——“爱心浏传”,用公益活动架起“回归桥梁”。
3年来,他先后组织“同舟共济”帮扶、“金秋助学”捐赠、“春风行动”招聘会等7期活动,8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一期“情暖高墙·关爱孩子”帮扶活动中,叶某某等6名社区矫正对象不约而同来到活动现场献出爱心,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叶某某说:“刚入矫时,我的心理压力很大,感觉生活、事业都是一片灰暗。是在司法局、检察院以及中和司法所的教育帮扶下,我才重拾信心与勇气,企业也顺利渡过了难关。所以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
这些变化,也让社区矫正工作“软了下来”。以往社区矫正对象多是“被动应答”,如今会主动找陈飞宇聊就业难题、家庭困扰,“监管+帮扶”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爱心浏传”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不仅帮困难学子、服刑人员子女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在浏阳营造出“包容比排斥更有力量”的社会氛围。
普法动画破圈传播,撕开社区矫正的“认知壁垒”
“很多人觉得社区矫正‘没规矩’,也有人觉得社区矫正对象‘不可信’,我想换个方式说说真相。”202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三周年之际,陈飞宇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做一部普法动画。
没有专业团队,他就自己全程改编、录唱、剪辑,制作了《我记得》之社区矫正版普法原创动画。动画中一名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动人心弦,他说:“我想让观众看到,社区矫正对象也有对家庭的牵挂,也想好好生活。”
动画上线当天,浏阳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中的播放量迅速破万。有网友留言:“第一次知道社区矫正不是‘放任’,是帮人走回正路。”这部《我记得》社区矫正版后来获评2023年度平安长沙新媒体作品比赛三等奖,成了当地普法的“活教材”。
创新之外,陈飞宇的专业实力同样亮眼。2023年10月,湖南省社区矫正技能比武现场,他凭着对《社区矫正法》的熟稔、对实操案例的精准分析,拿下个人全能一等奖;2025年5月,他再携“爱心浏传”品牌参赛,又斩获特色品牌展示一等奖。连同2019年的“长沙市优秀共青团员”、2019年至2024年四次年度考核优秀,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把“专业”二字刻进了日常。
用“抠细节”的劲,织密社区矫正的“规范网”
“社区矫正容不得‘差不多’,每一个流程都得扎紧口子。”这是陈飞宇常跟基层同事说的话。
2022年以来,他把“规范化”当成核心任务,累计开展了《社区矫正法》《湖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等业务培训20余次,从司法所工作人员到村社区干部,他手把手教法条解读、案例分析,“以前碰到复杂情况会慌,现在心里有谱了。”一名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说。
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是基层工作的“老大难”:批得严了怕影响对象生活,松了又怕失管。陈飞宇翻遍法律法规,结合浏阳实际,制定出了《浏阳市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工作细则及佐证资料要求》。“现在不管是去外地就医,还是回老家奔丧,按细则走就行,既规范又省心。”
2023年3月,浏阳市推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缓刑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一下子多了起来。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对象“没把矫正当回事”,不按时报到、不配合学习。陈飞宇立刻行动,重构入矫教育:组织看警示视频,用真实案例敲警钟;让对象抄写法条,在一笔一画中树规矩;最后还得通过知识测试,合格了才算“入矫”。他还配套制定《纪律要求告知书》《收监警示案例》,把“底线”提前讲透,减轻了后续司法所监管压力。
从2018年的职场新人,到如今的社区矫正“带头人”,陈飞宇的青春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看着社区矫正对象找到工作、跟家人和解,看着浏阳的社区矫正工作越来越规范,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有意义。”他说,他会继续努力下去。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编辑:许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