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雨湖区司法局先锋司法所所长张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报道
在伟人故里湘潭,有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用十年光阴诠释了何为“法理情交融”、何为“匠心塑人”。她叫张赛,从2014年初入司法行政系统的“新兵”,到2018年深耕社区矫正的“尖兵”,再到2023年引领司法所建设的“排头兵”,张赛用十余年时间书写了基层司法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法润人心:从“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的转变
“矫正的第一步,是让对象从心底敬畏法律。”这是张赛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担任雨湖区社区矫正股股长后,她深入教育矫正一线,发现传统集中普法教育存在明显短板:法律认知盲区突出,大部分社矫对象仅知“违法受罚”,对常用法律一无所知;传统教育矫正形式实效不明,吸收率差;不同年龄群体需求差异化明显,单一课程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面对这些问题,张赛决心打破僵局。她通过群体访谈、个别谈话、案例分析等深入调研,组织律师、大学生志愿者分层匹配需求,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性课程:针对年轻群体设置了《远离赌博》课程,覆盖全年龄段的《民法典解读》课程,并根据调研倾向,按“婚姻家庭”“妇女权益保护”“邻里纠纷”等进行分类教学。她还主导编写《雨湖区社区矫正工作手册》,结合帮信罪、赌博犯罪等典型案例,创新设计“以案说法情景研讨”活动。
在情景研讨活动中,张赛选取“帮信罪”、邻里纠纷等真实案例,组织社矫对象围绕“假如我是当事人”展开互动讨论。这种沉浸式教学让社矫对象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课程覆盖一百余人次后,效果显著。不少社矫对象成为身边亲戚朋友的“法治宣传员”,遇到邻里纠纷也知道首先靠调解解决。有的社矫对象主动报告:“存在一些纠纷,比如有时候有欠债什么的,但是认真学法以后都会首先想到用法律途径解决,不会像以前那么冲动了。”
为提升教育专业性,张赛在2023年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将艰深法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材。她还积极推动校地合作,与湘潭理工学院共建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创作普法微视频、开展模拟法庭、举办法治宣讲。其中,以网络诽谤案为原型的微视频《“键盘侠”的醒悟》获省级法治宣传荣誉,成为社矫对象法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生活的铠甲。”张赛说。她开发的《民法典与生活》系列课程,通过婚姻家庭、财产纠纷等贴近生活的实例讲解法律应用,累计开展集中教育30余场,覆盖700余人次。在她的推动下,雨湖区实现社矫对象学习教育全程留痕,通过“课程签到+笔记撰写”强化实效,让法治信仰在一次次学习中生根发芽。
心灯引路:从“迷途困顿”到“向阳而生”的重塑
“许多行为偏差,源于心理的困境。”作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张赛深知,矫正不仅要管行为,更要疗愈内心。她联合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社矫对象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并首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咨询库,为每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发心理评测问卷。
一名因情感纠葛入矫的李某,初期抑郁倾向明显,对生活失去信心。张赛运用情绪疏导与认知行为疗法,每月两次进行一对一干预,帮助他逐步走出阴霾。经过半年多的持续辅导,李某不仅找到稳定工作,还发展起农产品副业,更收获了新的感情。他在微信中写道:“是您的教育让我改变,我一定努力走向阳光。”
在策划敬老院活动前,张赛照例对每个社矫对象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社矫对象陈某性格孤僻、戾气较重,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抵触心理明显。她结合陈某案件,用具体法律条文分析其行为的违法性及后果,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倾听他成长中的挫折,发现他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基于这一发现,她最终选定敬老院活动作为突破口,为陈某量身定制了“公益服务+情感联结”的矫正方案。
活动开始前,张赛与敬老院进行充分沟通,根据老人需求和社矫对象特点,将活动细化为“一对一聊天”“分组包饺子”“分区打扫”等环节。她特意安排陈某与独居的李奶奶结对。起初,陈某只是机械地包饺子,沉默不语。张赛悄悄地提醒:“让奶奶尝尝你包的元宝饺,说说技巧。”在这样的引导下,陈某开始主动同李奶奶聊天,话题也从包饺子延伸到奶奶年轻时的事。当李奶奶尝完饺子,竖起大拇指说“真好吃,好香!”,并一个劲地把饺子递给他:“好伢子,你自己也吃啊!”陈某低头笑了:“原来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么好。”
张赛带着社矫对象到敬老院一起包饺子。
为扩大心理帮扶覆盖面,张赛推动建立“先锋街道心理咨询工作室”,联合专业医院开展定期坐诊,累计化解心理危机10余起。后续,她还带领社矫对象定期回访敬老院,并对接村社区开展垃圾分捡、协助保护未成年法治宣传、文明创建等公益活动。令人欣慰的是,陈某主动参与社区法治宣传,还带动数名社矫对象定期看望独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行动证明“助人即助己”的重生信念。
聚力新生:从“社会边缘”到“共建力量”的融合
“矫正的终极目标,是让对象重获社会功能。”担任司法所所长后,张赛牵头成立“微光”志愿服务队,以“微光成炬”的信念推动社矫对象融入社会。她设计“公益服务+技能培训”双轨帮扶方案,每月组织社矫对象参与社区清扫、环境保护、法治宣传、敬老慰问等活动。
一名曾参与“法治宣传进社区”的周某,主动申请成为普法志愿者:“以前觉得学法没用,现在站在广场发宣传册、讲防诈骗,才知道法律真能护着老百姓!”据统计,“微光”服务队年均开展公益活动15场,多名社矫对象从此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这些活动不仅让社矫对象重新找到自身价值,也改变了社区居民对他们的看法,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面对就业这一社矫对象最关心的难题,张赛积极对接辖区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推荐对象参加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曾因开设赌场罪入矫的张某,在她推荐下学习短视频制作,如今已熟悉直播流程,正筹备自己的农副产品公司。张某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现在学会了新技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近3年来,张赛推动构建“1+N”社会帮扶网络,为多名困难对象落实低保、助学金等政策,并组建由法律顾问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法治护航小分队”,解决对象生活中的法律难题。这个帮扶网络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社矫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增强重新开始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机会。”张赛说。她的努力让社矫对象看到:只要愿意改变,社会就不会抛弃他们。带领所在司法所成为“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个人多次获区政府“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张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
这束从基层司法所发出的微光,正汇聚成炬,照亮更多迷途者回家的路,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而温暖的实践样本。在张赛看来,社区矫正工作任重道远,但她坚信,只要秉持“法理情交融”的理念,用匠心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就能让更多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社会的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许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