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1.2万人的善意,不该是“冒牌家属”的提款机
2025-10-19 20:47:53 字号:

1.2万人的善意,不该是“冒牌家属”的提款机

1507.jpg

□黎小漫(天津师范大学)

10月17日上午,辽宁建平县4岁女童丁一失联44小时后被找到,关注此事的全国网友都松了一口气。当天丁一被转至医院检查,其父丁先生首度公开出镜,称女儿状态还不错,对所有参与救援的1.2万余人表示感谢,并提醒大家,网上冒出的“丁一的妈妈”“丁一的爸爸”等账号均是假冒,目的是蹭流量或骗取钱财。(10月17日 《南方都市报》)

儿童失联这一话题在网络一经发布,往往能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巨大的流量使得这条儿童搜救信息广泛传播,当地公安、医疗、消防、救援队等力量迅速出动,不少热心公众也自发参与搜救。据统计,此次行动中共有约1.2万人参与。网络流量让以往“大海捞针”式的搜救效率显著提高。44小时后,失联的丁一便被成功找到——这成为“人多力量大”的生动写照。

然而,流量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在“丁一被找到”的好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些冒名顶替的账号——“丁一妈妈”“丁一爸爸”等纷纷上线,借助事件热度牟取私利。若善意的流量被异化为逐利的工具,那么下一次搜救信息发布时,还能否凝聚起同样的社会善意?

众声喧哗中,不少人将流量视作触手可及的巨大利益。当热点事件出现时,他们第一时间趁势“蹭流量”,全然不顾后果。这种唯流量论、逐利至上的行为,既可耻、也应当受到谴责。与此同时,这些假冒账号的动机显然不纯。“丁一妈妈”“丁一爸爸”等账号与当事人高度绑定,在博取关注的同时,也存在假冒丁一父母骗取钱财的风险。

类似的骗局早已有不少前车之鉴,不法分子往往先将自己包装成“当事人亲属”,再发布催人泪下的病历、住院照或高额账单,并附上收款二维码或私人账户,引导热心网友捐款后迅速拉黑、卷款跑路。甚至演变为“配捐式”传销链。对此,丁一父亲及时在网络上公开出镜,证明自己为丁一的亲生父亲,并明确声明除本人外所有相关账号均为假冒,有效遏制了潜在的网络骗捐苗头。

对于此类假冒账号,平台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作为流量的“第一监护人”,平台应在账号注册环节严格落实实名制,对涉及敏感事件的昵称和内容进行重点审核;同时加强对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的管理,从源头防止流量滥用和违法牟利行为。公安、网信办等部门也应加强协同监管,打出治理“假冒骗捐”的组合拳,让流量回归正途,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看见。

此次搜救行动的成功,离不开网络流量所凝聚的社会善意。面对这类易引发情绪共鸣的事件,公众在表达关切的同时,也应学会为自己的善意“设防”。要警惕各类引流话术和虚假信息,尤其在涉及捐款、捐赠等行为时,更要多方核实、谨慎求证,别让不法分子的手轻易伸进我们的口袋。骗取流量的账号是假,但人们对陌生人伸出援手的善意是真。这份善意值得被珍惜,也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流量可以汇聚善意,也可能滋生贪欲。丁一事件让我们看到网络力量的温度,也提醒我们警惕善意被利用的风险。唯有让平台负起责任,让公众保持理性,让规则形成约束,善意才能在互联网保有栖息之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黎小漫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