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广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通讯员 陈琦辉 长沙报道
八月的晨光染红东方地平线,历史的号角穿越九十八载峥嵘岁月。从祖国边关的钢枪哨位,到市井街巷的平安岗亭;从抗洪堤坝的钢铁人墙,到社区楼栋的温情调解,退役军人熊广泉脱下军装,却从未褪去军人本色。
1978年3月,熊广泉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军旅。从新兵到老兵,从士兵到军官,从训练场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熊广泉历经了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验。从军二十三载,熊广泉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以及各类先进个人和嘉奖二十余次,可谓是军功载身,荣誉累累。
熊广泉在部队获得的荣誉。
如今作为长沙市天心区平安创建协会理事、赤岭路街道南大桥社区平安协会会长的熊广泉穿着红马甲,带领志愿者团队在危楼搬迁攻坚战中续写着军人的担当。从战场到街巷,这位60多岁的退役老兵用大半生时光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守护万家灯火的新征程上,谱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奉献篇章。
熊广泉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获得的慰问。
2019年退休后,熊广泉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协同社区、物管、农贸市场管理人员不定期对要害区域进行监管和巡查,优化社会环境,提升文明发展。
近几年,熊广泉担任了天心区赤岭路街道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积极带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熊广泉现在主要负责赤岭路街道辖区内危楼小区的提质改造工作,这些小区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所以推动居民搬离危楼、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街道平安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志愿工作的内容很多,包罗万象,辖区内房屋的提质改造、车辆违规停放、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车辆刮擦等等一系列纠纷都需要志愿者们协助解决,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既拖缓房屋提质改造的进程,又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熊广泉坦言:“我们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
熊广泉忙碌的背影。
在推动危房逐步拆除的过程中,一处位于居民楼的麻将馆危房成了“拦路虎”。
房主依靠麻将馆营生,每天能稳定有好几桌老主顾,拆掉麻将馆对房主的经济来源产生很大影响,这期间房主的生计应当受到保障。但房主提出的补偿要求过高,超过了政策标准,一时之间僵持不下。
为了保证危房重建工作顺利进行,让老百姓都住上“安心房”,熊广泉反复上门调解、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同时还发动了房主的熟人展开温情攻势。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房主顾及大局,最终同意配合重建工作,将危房拆掉了。
在危房的重建施工过程中,同样有问题出现。由于施工队伍在某些操作过程中的处理不够妥善,一辆停放在房子周边的车辆遭到了刮擦,同样是涉及利益问题,需要赔偿,志愿者们出面调停,熊广泉上演了“教科书式调解”:火线控场第一时间安抚车主情绪;调取事发过程监控录像,锁定责任方;提交资料,联动交警确定损失;协商赔偿,确保后续收尾工作圆满完成,最终这个插曲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得到了成功解决。从军装到马甲,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
熊广泉同危房改造施工方进行沟通。
“作为退役军人志愿者,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为老百姓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熊广泉铿锵有力地说道,“让所有危房都变成安心房,让家家户户的灯都平安亮起。”
“变换的是阵地,不变的是为人民站岗的初心。”熊广泉的事迹正是赤岭路街道“以人为本、安全为先、军民融合、共建共治”平安建设工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他将军人的坚韧与担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初心使命。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琦辉
编辑:邬璐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