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实习生 李志鑫 长沙报道
在传统的认知中,公证处往往被视为办理遗嘱、继承、委托、涉外文书公证的“证明机构”,职能单一、流程固化。
然而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证机构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度嵌入司法系统,成为多元解纷机制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长沙,公证机构正通过设立司法辅助中心、参与诉前调解、开展执前督促等创新机制,逐步构建起“公证+司法”的新型服务模式。它们不仅是证明机构,更逐渐转型为专业的调解组织、司法辅助事务承接者乃至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从“证明”到“解纷”:公证职能的战略转型
2019年,长沙公证处在雨花区人民法院设立全省首家公证“司法辅助中心”,标志着长沙公证行业系统性、规模化参与司法辅助事务的起点。此后,多家公证处陆续进驻基层法院,从最初仅提供产权代办、文书认证等辅助服务,逐步拓展至全面参与民商事案件调解、执行督促等核心司法环节。
公证人员正在工作。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
随着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专业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成为提升司法效率的必然选择。而公证机构具备人员专业性、立场中立性、效力法定性、服务综合性等四大优势,天然适合承担此类角色。
长沙公证处目前已派驻26名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其中超过60%通过法考,多人具备3年以上法律或调解经验。
截至2024年7月,该处累计处理案件近1.5万件,调解成功超6000件,成功率稳定在40%以上。
模式创新:“公证+调解”如何实际运作?
在实践中,各家公证处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参与路径。
星城公证处聚焦金融类纠纷,与银行、保险公司等建立合作机制,针对信用卡、保证保险、物业费等批量案件开展诉前调解,目前已处理案件3.4万余件,有效缓解了法院的审判压力。
华湘公证处创新推出“执前督促”机制,在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前,通过公证函告、履约劝导等方式促使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成为湖南首家涉足执行端司法辅助的公证机构。
湘江公证处则在望城区法院构建“诉讼+公证”调解模式,仅半年就处理314件案件,调解成功率达44.2%,案件办理周期缩短至7日内,司法资源占用下降15%。
这些探索表明,公证机构不再是被动等待申请的“发证员”,而是主动嵌入司法流程的“解纷人”。
情理法交融:公证调解的温度与效能
公证调解并非冷冰冰的法律流程,更是一场情理法交融的沟通艺术。
长沙公证处调解员钟志彬曾处理一起系列劳动争议案,某公司因经营困难拖欠数十名员工半年工资。尽管劳动者情绪激动,但他在调解中发现企业并非恶意欠薪。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支付”方案,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也为企业争取到喘息空间。
这种“寻求最优解”的柔性处理,往往是判决难以实现的。正如一位基层法官所说:“判决可以分出对错,但调解能留住人情。”
未来方向:构建“大公证+大调解”新格局
2024年,麓山公证处与金融调解中心签署战略协议,华湘公证处成立专门的商事调解中心……
这些动向表明,公证机构正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未来,随着智慧法院建设推进,公证调解也有望借助在线平台、电子证据固化、区块链存证等技术,进一步提质增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解纷服务网络。
可以预见,公证与司法的高效协作,不仅将重构传统公证的业务形态,更将深刻影响社会纠纷解决的生态格局。
而长沙的实践,正在为全国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王艺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