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湖南大学)
诈骗离我们有多远?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反诈中心平均每天推送约66万条预警指令,相当于警察每分钟要跑赢458个骗子。过去一年,全国平均受骗年龄为40岁,最大93岁,最小9岁。诈骗受害群体呈现“两头蔓延”趋势,让许多家庭遭遇财产损失与情感创伤。诈骗之所以屡屡得逞,在于它精准地刺中了人性软肋,编织出了针对不同心理动机的“捕网”。当我们提到反诈宣传时,不应仅是冰冷的数字或单向的警示,也应回归到“人”本身,探究那些落入陷阱者的处境。
“投入1万赚10万”“内部原始股即将上市”“刷单日结200元”——利益诱惑类骗局总能精准击中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错过机会”的焦虑。诈骗分子利用受害者因为寻求生计、渴望经济独立、梦想出人头地而产生的急切心理,将骗局包装成触手可及的希望。许多受害者并非全然不知风险,而是抱着“万一成功”的侥幸心理盲目一试。心理学中的“易得性偏差”让人们高估了暴富的可能性,而诈骗分子编织的“成功案例”(往往是伪造的聊天记录或虚假身份),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认知偏差。
“宝贝,等我们见面就结婚”“阿姨,我比您亲儿子还惦记您”——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的当下,当诈骗分子化身“灵魂伴侣”或贴心晚辈”,无疑填补了许多人内心的空洞。例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则往往通过“嘘寒问暖”式关怀,让空巢老人将骗子视为“比子女更懂自己”的人。这类情感操控骗局利用了人类最本能的情感需求,以“爱与关怀”的名义乘虚而入,最终目的是掏空受害者的钱包。
“您涉嫌洗钱,立即转账到‘安全账户’”“法院传票已发出,不处理将冻结资产”,当电话那头传来严厉的“拘捕令”或账户将被“冻结”的威胁时,恐慌感往往会瞬间淹没受害者理智,人们急于“自证清白”或“避免损失”,在骗子的引导下迅速走完相关流程。以冒充公检法部门为主的权威恐吓骗局之所以屡试不爽,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天然敬畏与信任,以及对“法律风险”的认知盲区。
在反诈宣传中,我们常听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示,却容易忽略,那些落入骗局的人,未必都是贪念作祟,很多时候,他们的“心防”是被生活的重压一点点磨蚀的。反诈不能只停留在“谴责受害者愚蠢”的层面,更要看到心防失守背后的现实困境。中老年人的信息获取能力滞后于技术发展,年轻人的经济压力与情感匮乏,普通家庭对医疗、教育等开支的焦虑——这些生活中的“软肋”,恰恰是诈骗分子精心研究的“突破口”。唯有正视这些困境,才能在警示“不正心态”的同时,避免将受害者推更深的深渊。
守护钱袋子的安全,始于守护人心的温度。全民反诈,是一场守护人心的持久战。反诈教育需要摆脱“口号式宣传”,走向更精准的心理干预,构建温暖而坚实的支持系统,竖起诈骗分子无法逾越的、真正属于人民的“心”防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汪敏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