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讯(记者 徐箐梓)作为一名年轻的司法行政人员,她扎根平凡岗位,用奋斗践行使命担当,用初心点亮青春华彩。常普法、打基础,重调解、破难题,勤帮教、抓重点……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司法行政工作,以公正无私、忘我敬业的品质,展现了司法行政人的熠熠风采——她就是郴州市北湖区司法局燕泉司法所所长魏敏。
矫正战线的“排头兵”
燕泉街道位于郴州市中心城区商圈,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万人,下辖一个城中村,地理位置特殊,辖区的社区矫正对象基数大、流动快。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魏敏迎难而上。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类教育、积分制管理,通过绘画心理分析了解对象“心声”,激发其接受教育矫正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被动改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惩处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良好公民,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魏敏常对工作人员说。
社区矫正对象曾某,因无法接受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情绪波动较大。魏敏在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矫正方案,经常入户走访、开展心理疏导,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在一次次帮教中,曾某逐渐打开了“心结”。如今,他在城区繁华路段开了一家烧烤店,生意火爆。有了奋斗目标,曾某信心满满,他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来到燕泉司法所五年,魏敏竭尽全力帮助辖区的社区矫正对象。她为身体残疾的阳某申报民政救助,为生活困难的肖某积极联系工作,为思想负担沉重的王某提供心理疏导……正是这样,一些对象在回归社会后遇到问题,仍会找她寻求帮助。每每谈到这些,魏敏的脸上便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基层司法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之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魏敏掌握了丰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她和同事们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化怨言、帮邻里添和谐,用人民调解为群众搭建连心桥,强力构筑社会和谐墙。
魏敏认为,调解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不能怕麻烦,要和群众多沟通,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在调解王某遗产继承纠纷一案时,她充分分析了当事人之间关于遗产继承、借款等法律关系,以民法典中遗产继承相关条款为基础,并参考人民法院判例,拿出了具体调解方案。经过近一个月的调处,数十次的“背对背调解”,最终一家人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既保障了当事人权益,又维系了家庭感情,确保事心双解。
近年来,魏敏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多起,化解疑难纠纷31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事找司法所”逐渐成为居民的共识。
法律知识的“传播者”
“小魏,我们小区的物业公司服务不太好,我能拒绝交物业费吗?”“您好,我想咨询一下装修合同的问题……”随着居民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每天都会有居民到司法所咨询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魏敏进校园为同学们讲法治课
为满足辖区居民的法律需求,使普法宣传工作融入社区管理、服务全过程,魏敏打造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配强村居法律顾问,“菜单式”普法精准聚焦百姓需求;建立小区普法微信群,“指尖式”普法使法治思维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深入校园楼宇,“法治小课堂”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例以案说法……
“八五”普法实施以来,辖区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4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册),解答法律咨询270多人(次)。
在魏敏的努力探索下,燕泉街道培养挖掘了一大批法治文化元素,培树了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全街道共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培育建成党员调解工作室1个、法治文化广场1个、法治书屋13家、法治宣传栏12个、法治长廊3个、法治楼栋2处。因普法工作突出,燕泉街道被表彰为“2016-2020年郴州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徐箐梓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