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着班怎么就犯了罪
揭开科技创业园写字楼里这家高薪企业的真面目
姚雯/漫画
“我是通过网上招聘去的正规企业,怎么就犯了罪?”几个月的工作经历成了王月(化名)的噩梦和终生抹不去的污点。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检察院对一起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的1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以诈骗罪提起公诉,其中不少犯罪嫌疑人是像王月一样,通过网络招聘以工作为名参与到诈骗犯罪当中。
倍感珍惜的工作机会
23岁的王月毕业后,就留在城市打拼,由于她技术专长不突出,在人力市场没有优势,几番求职后毫无收获。无奈,她降低要求,继续游走于各个求职网站寻求工作机会。
一天,在一家招聘网站上,她看到一家网络公司正招聘客户专员,发现自己不仅符合招聘需求,薪酬待遇也符合自己的预期。随后她拨通了招聘电话,对方通知她第二天来面试。
第二天,王月就来到了指定地址。这家公司位于武汉某科技创业园的一幢写字楼中。看着周围浓郁的科研氛围以及干净整洁的环境,王月非常满意。她在前台的引导下来到主管所在的办公室接受面试。主管看了看王月的简历,问了几个问题,就当即拍板,决定录用。王月感到既意外又欣喜。
很快,公司就让王月入职并配发工作手机、电脑以及工作微信账号。看到格子间员工们忙碌的样子,王月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经过培训后,新员工就正式上岗,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公司培训要求向潜在客户推荐一款贷款App。只要在联系后有一个客户成功下载App,王月就会获得相应的提成,如果客户进一步注册使用,就会拿到更多的提成。
为了获取提成,王月非常努力,拨通电话或添加对方微信后,礼貌、耐心地向客户介绍App功能,并指导客户下载、注册,引导他们成为会员以获取利息更加优惠的贷款。在她看来,能够推广App帮助他人获得过渡资金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她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经常有已经注册、申请成功的客户打来电话,催促放款。她将情况向主管反映后,公司却授意她想方设法拖延,甚至让她删除、拉黑客户,不予理会。她觉得公司可能存在问题,试图辞职。但面对月末1万多元的丰厚收入,犹豫良久,她放弃了辞职的念头。
高薪企业原来是诈骗团伙
2018年12月15日,家住张家港市的孙某接到这样一通电话,电话询问他是否有贷款需求。他最近确实遇到了资金周转难题,去银行贷款要求提供担保、填报各类表单,手续繁琐、放款时间长并且贷款利率也高。于是,孙某思索了片刻后回复对方“需要”。
孙某按照对方的要求添加了微信,安装了贷款App。看到界面上还有各大银行链接,按照流程试了一下,也感觉比较规范。当专员声称需要成为公司会员才能享受低息贷款,让孙某支付2754元的费用,他犹豫了。专员听出了他的迟疑,便通过微信向他展示了所在公司以及App等各种相关执照,最终说服了孙某。为了成功获取低息贷款,孙某在客户专员的引导下,获得了申请低息贷款的权限,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并完成5万元贷款申请手续。手续完成后,对方通过微信截屏了一张贷款审核通过的图片,并让他耐心等待。之后的几天里,孙某多次查看账户并几次催促款项无果,之后他发现他联系的这位专员已经将他拉黑。
发现受骗后,他随即向张家港市公安局报案。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互联网跨区域作案的电信诈骗案,在江苏、浙江等地已有80多名受害者报警。2019年1月,公安机关对窝点展开搜索,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
22名犯罪嫌疑人绝大多数为“90后”。通过投简历、面试、业务培训等看似正规的流程进入公司,加之企业周边环境优越,他们起初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怀疑。但是,他们渐渐察觉到异常。在讯问过程中,王月表示,当时明知行为不妥,但认为出了事情会由公司担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罪。除了有4名员工在入职不久离职,更多的人是如同王月一样基于高薪、从众心理等原因选择留下。
这个诈骗团伙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曹某是一家电脑销售公司的经营者,从事电脑配件网络销售服务,有正规营业执照,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他就是采取“借鸡下蛋”的方法,利用企业执照等证件,通过多个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审核,进而发布信息进行招聘。2018年12月以来,这个诈骗团伙通过吸引他人下载App骗取会员费的方式,共对来自江苏、广东、浙江等15个省区数百人实施诈骗,电脑记录显示涉案金额超100万元。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
作者:卢志坚 翟晓冬 李晓燕
来源: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