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豫西某些乡镇走访时发现,一些公共自行车被投放到村里,成为当地政府便民惠民新举措。然而村民却透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车,农村出行往往距离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村里的公共自行车都为桩式设计,并不能随停随用,有时村民为了还车,还要专门把自行车骑到村口的站点。当地一位村干部说:“俺们都知道投放公共自行车是为了方便群众,可这东西实在不实用”(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此篇报道说,这样的便民项目,不免会沦为群众眼中中看不中用的“鸡肋工程”。实际上,便民项目沦为“鸡肋工程”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地方为方便群众办事,设置了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中心,实际服务却很少,群众用不到;一些乡镇为提高农民素质,轰轰烈烈地开办了农民夜校,却因为课程内容不对路,最终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仅浪费了行政和经济资源,还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与叫好。
那么,一些便民项目何以沦为鸡肋工程?这其中,有的便民项目是相关部门“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想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却空有一腔热血,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充分调查研究,缺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且急于让某些项目“闪亮登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便民项目即便出于好心,最终也把事情办坏了,只发挥出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种便民,并没有“便”到群众心坎上。
还有一些便民项目,之所以沦为鸡肋工程,本就是相关部门只追求形式主义,热衷于玩“花架子”,对群众需求基本不管不顾的产物。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缺乏体会民生冷暖、真正为民服务、满足民生所需的意识,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政绩,汲汲于上级认可,工作作风不实不真甚至于投机取巧,充满形式主义。在便民项目供给上,他们真正追求的是汇报材料中的漂亮文字,只满足于通过上级的检查考核,而不是真能便民惠民。
拿在农村投放公共自行车来说,它就是放错了地方的便民项目。公共自行车以往主要是在城市投放,目的在于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然而,由于公共自行车需要定点借还、无法通借通还等原因,城市受益人群有限,再加上共享单车出现,慢慢开始被城市淘汰。到了农村,公共自行车同样面临着需要定点借还等问题,而且农村出行往往距离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这难道不是照搬城市,为开展便民项目而开展便民服务?
说穿了,便民项目沦为鸡肋工程是不具责任担当、踏实作风、为民意识的体现,会浪费行政和经济资源,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对这种现象要加强监督处罚,如果监督太远太软、处罚力度不够,会有更多便民鸡肋工程、虚假工程出现。各地基层相关部门在部署便民项目时,要多动脑筋、下真功夫,迈开双腿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抓住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便民项目才会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编辑:邬璐明-法治网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