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系列评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高长见
今年两会上,备受关注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司法体系和司法能力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新收获,全面反映了过去一年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新成果,可以成为研究我国司法进步和司法改革进展的最权威素材。
从今年的“两高”报告中可以看出,司法机关在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上有了新成绩,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取得了新进展。
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亮点颇多,其中智慧法院建设尤为值得称赞。根据工作报告提供的信息,法院系统通过推行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等方式创新了司法便民利民惠民机制,这对于法治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它增强了司法救济的便利性、可获得性,减少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成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的电子诉讼应用,网上阅卷、证据交换、网上开庭和电子送达等,大大地降低了当事人时间、精力成本,减轻了当事人的“讼累”,使打官司不再是费时费力的“畏途”。最高人民法院在2018年制定了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司法解释,增设了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国际上率先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具有很强创新意义的举措受到国内外一致点赞。
其次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执行模式深刻变革、执行更加规范有序等。“执行难”是长期存在的影响法治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削弱了司法权威、影响了当事人权利保障,还阻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意味着法院的判决不再是“白条”,对于胜诉的当事人来说,也意味着打官司不再是白打,权利的救济能够真正实现。因此,“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实现,对我国法治建设、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养成、对树立司法权威、法治权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在于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于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于信息化发展提供的科技支撑。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反映了检察机关反贪转隶、检察职能调整后检察重塑的成果。其中推进内设机构系统性、重构性改革成就突出,批捕、起诉分立改为捕诉一体,同一案件批捕、起诉由同一办案组织、同一检察官负责到底,分别设立民事、行政检察机构,专设公益诉讼检察机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在2018年中的热点个案中,检察机关发挥了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的职能作用,成为检察工作的一大亮点。例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昆山反杀案”,提出案件定性意见,支持公安机关撤案,并作为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公开发布;认定福州赵宇见义勇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属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昭示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展望新的一年,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期待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提高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提高司法效率,以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婧)
0
编辑:段宇翔
作者:高长见
来源:法制网